(通訊員:陳香玉)2025年6月29日至7月1日,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薪火相傳,岐黃新耕”實踐隊奔赴合肥市長豐縣馬郢村,開展“三下鄉”志愿實踐。青年以岐黃之術和躬耕之行,把論文寫在大地,把溫暖送進農家,為鄉村振興注入杏林智慧與青春動能。
【手制香囊:指尖上的“杏林小藥箱”】
實踐隊將艾草、藿香、冰片等藥材,包進精美的香囊,藥香隨暑風漫開。隊員們一邊學習“芳香避穢、化濕驅蟲”的古法,一邊手把手把香料塞進棉布囊。手指翻飛間,一只只碧綠、靛藍、絳紫、殷紅的小香囊就像一顆顆飽滿的“中藥種子”,送到農戶手中,為他們驅蟲消暑,帶來中草藥的馨香。
(圖為團隊成員制作香囊,陳可馨供圖)
【赤腳下田:把論文寫進泥浪】
29日下午,情圓農場的水田里濺起一朵朵泥花。隊員們卷起褲腿、脫鞋下田,泥漿沒過腳踝,秧苗在指縫間挺立,一壟壟綠意傾瀉在水田上。當最后一株秧苗穩穩立定,大家深刻感受到腳踏實地的力量,這是青年寫給土地的論文標題,也是寫給鄉村振興的“青春注腳”。
(圖為成員們參與插秧體驗,劉思嘉供圖)
【義診走訪:把儀器背進堂屋,把健康種進日常】
6月30日午后,隊員們走入村戶開展義診。血壓計、血糖儀一字排開,隊員白大褂上的校徽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隊員們一邊測量數值,一邊提供切實的健康建議。并且把自制的香囊塞進老人手里,“晚上掛床頭,防蚊又安神。”三天里,團隊走訪三十余戶,完成問卷二十余份,送出香囊50只。
(圖為團隊成員測量血壓義診,朱敏供圖)
【馬郢蝶變:在文明實踐站聽泥土的心跳】
清晨,隊員們走進馬郢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面照片墻記錄了“馬郢計劃”七年來的蝶變:從“空心村”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從“留守老人”到“研學導師”,從“撂荒地”到“田園會客廳”。跟隨著孫陽陽,孫濤老師的講解,深刻體會到志愿公益服務為馬郢帶來的強大作用。
(圖為團隊采訪孫濤老師,劉思嘉供圖)
【薪火相傳:把青春寫進鄉土中國】
三天很短,短到只夠插下一壟秧、制一袋香、寫一份報告;三天又很長,長到足以讓一群青年把“大醫精誠”的誓言翻譯成沾滿泥土的行動。正如隊員在日記里寫的那樣:“我們把岐黃之術揉進艾草的清香,把躬耕之汗滴進馬郢的水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也把青春寫進了鄉土中國。”下一站,薪火仍將相傳,岐黃繼續新耕。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劉思嘉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