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7日,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八秩風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安徽省合肥市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慶祝建校80周年為契機,通過校史研習、教師訪談和中學宣講三大板塊,構建“認知-感悟-傳播”實踐閉環,深入探尋學校發展脈絡與文化基因,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責任擔當。
深入校史館,感悟發展歷程
7月5日,實踐團隊首站走進合肥工業大學校史館開展實地研學。在歷時三小時的參觀中,隊員們通過豐富的館藏實物、圖文及影像資料,系統回顧了學校八十年來從初創奠基、西遷創業到邁向“雙一流”的不平凡歷程。在“西遷時期”展區,一批珍貴的歷史實物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教材手稿、教學儀器和師生生活用品。實踐隊員認真記錄、頻頻駐足,在一紙一物中感受學校辦學初期的艱辛與堅韌。
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還圍繞學校學科建設歷程展開專題研討。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2024級學生穆海陽在“學科發展”展板前表示:“深入了解學校在地質、環境等學科領域取得的突破后,我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科研報國的信念。”
實踐隊員在校史館聆聽講解并觀摩歷史實物。郭文銳 供圖
對話教師代表,聆聽育人故事
7月6日,團隊分組采訪了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三位教師代表,從不同維度了解學校的育人傳統和文化精神。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胡淑恒教授結合從教二十余年的經歷,向隊員們講述了教學理念和科研條件的變遷。“課堂教學從最初的黑板粉筆發展到如今的智慧教室,實驗設備從基礎簡單升級到精密先進,”胡教授說,“但始終不變的是師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她特別寄語隊員,要珍惜現有的學習科研條件,夯實專業基礎,未來勇擔重任。
地質工程系李加好副教授則通過一系列野外實習照片,向隊員生動展示了實踐教學的傳承與創新。“地質工作者的足跡遍布山川曠野,我們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務于國家能源資源戰略,”李老師說,“希望同學們繼續發揚吃苦耐勞、求真務實的精神,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學院張妍老師從學生工作的角度,介紹了校園文化品牌的建設與傳承。“‘資環之星’評選、生態文明宣講團等品牌活動持續開展十余年,已成為學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老師說,“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校園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傳承著工大精神。”
實踐團隊采訪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胡淑恒教授。崔旻誠 供圖
走進中學課堂,傳播大學精神
7月7日,實踐團隊走進合肥市第十一中學,開展“八十正青春,奮進雙一流”主題宣講活動。面向百余名高一學生,隊員們通過圖文展示、視頻播放和互動交流等形式,系統介紹了合肥工業大學八十年辦學成就、人才培養特色和校園文化生活。
“大學有哪些科研實踐平臺?”“如何選擇專業方向?”面對中學生的踴躍提問,實踐隊員結合自身經歷一一解答。2024級學生謝冬同學分享了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的經驗:“從選題立意到實驗設計,從數據處理到成果展示,整個參賽過程不僅鞏固了專業知識,更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宣講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高一(1)班班主任張老師表示:“大學生走進中學課堂分享成長經歷,這種形式特別貼近學生需求,既幫助中學生了解大學生活,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專業興趣。”
實踐團隊在合肥十一中進行宣講交流。歐陽宇含 供圖
深化實踐成果,傳承校史文化
通過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不僅系統梳理了學校八十年發展歷程,更深入思考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使命。隊長表示:“校史學習不是簡單的回顧過去,更重要的是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明確前進方向。作為工大學子,我們要自覺傳承學校優良傳統,在實踐中鍛煉成長。”
團隊指導老師認為,此次實踐活動構建了“認知-感悟-傳播”的完整閉環:“學生通過實地探訪形成感性認識,通過訪談交流深化理性思考,最后通過中學宣講實現價值傳播,這一過程實現了自我教育和社會服務的統一。”
通訊員 趙士源 崔旻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