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響應國家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號召,引導青年學生在基層實踐中深化生態認知、踐行責任擔當,東北林業大學“下鄉吧!化小資”社會實踐團隊,懷揣對生態保護的熱忱,于2025年7月12日至7月15日前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扎龍鎮滿族村,圍繞水資源保護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以專業行動守護鄉土水源,用青春力量傳遞生態理念。
一、采樣檢測,以科學數據錨定生態底數
團隊成員首站深入扎龍鎮滿族村周邊河流、湖泊等關鍵水域,遵循“多點覆蓋、精準定位”原則采集水樣。每只采樣塑料瓶均清晰標注采集時間、具體點位及周邊環境特征,確保樣本具備“第一手資料”的真實性與有效性。隨后,在臨時搭建的檢測點內,成員們運用專業儀器,逐一測量水樣的pH值、溶解氧、硬度等核心指標,并細致記錄數據。
檢測結果顯示,多數水樣指標符合區域水資源標準,印證了當地基礎生態保護的成效;但個別水樣存在的異常數據,也讓團隊深刻意識到,扎龍鎮滿族村的水資源保護仍需持續發力。此次科學檢測不僅為后續生態保護建議提供了數據支撐,更讓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深化了“生態保護需以科學為基”的認知。
(團隊成員在湖邊取水樣)
(團隊成員在實驗室檢測水樣)
二、調研科普,以雙向互動傳遞保護理念
為精準掌握當地居民對水資源保護的認知現狀,團隊采取“走村入戶”的方式開展問卷調查,累計覆蓋20余戶村民。調研過程中,成員們耐心傾聽村民對日常用水、水源保護的真實感受與實際需求——從“井水是否夠用”的關切,到“如何防治水污染”的疑問,每一份問卷都承載著村民對水資源的重視與期盼,也為團隊后續科普宣傳找準了“發力點”。
結合調研結果,團隊在扎龍鎮滿族村村委會開展水資源保護科普活動。通過發放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組織“節水小知識”趣味問答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講解“家庭節水技巧”“農業污水防治要點”等內容。活動現場,村民們積極參與互動,不少人主動詢問日常護水方法,保護水資源的理念在輕松氛圍中悄然傳遞。
(團隊與村支部人員溝通)
(村民填寫調查問卷)
(成員在宣傳凈水知識)
三、田間研學,以鄉土實踐深化生態認知
團隊走進村內田間地頭,實地觀察水資源與農林生產的緊密關聯。在調研中發現,村民養殖牲畜的飲用井水與農田灌溉水渠相互連通,作物生長、牛羊養殖均高度依賴穩定的水源供給。“水好,莊稼才能長得旺,牛羊才能養得壯”,村民樸實的話語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水資源不僅是生態之基,更是扎龍鎮滿族村農林發展的“生計命脈”,保護水源就是守護村民的生活根基。
實踐最后一站,團隊前往徐秀娟故居。墻上懸掛的老照片、展柜中陳列的生前日記,生動講述著徐秀娟為保護丹頂鶴、守護扎龍濕地獻出生命的感人故事。“愛鳥護鶴、守護自然”的精神,讓團隊成員深受震撼——生態保護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代代相傳的責任與堅守。此次研學,讓團隊對“水資源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聯有了更立體的認知。
(成員在徐秀娟故居與游客交流)
(成員走進田間地頭)
生態興則鄉村興,水源清則民生安。此次扎龍鎮滿族村實踐,讓“下鄉吧!化小資”團隊在科學檢測、基層調研與鄉土研學中,既積累了水資源保護的實踐經驗,更堅定了“以青春之力護生態、以專業之能助振興”的信念。未來,團隊將持續總結實踐成果,把基層生態保護的需求與專業知識結合,用更多實干行動答好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青春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