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響應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做好2025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號召,2025年7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物理學院組建“油瀾礪遠・古將擘光”實踐團,赴北京市昌平區古將村,圍繞“古村蘊韻傳薪火,青春筑夢踐初心”主題開展文化探訪、科普支教、地學實踐系列活動,用青春力量激活鄉村發展動能,以專業所長書寫鄉村振興答卷。
“油瀾礪遠”,意在以如油般綿長的探索力追溯底蘊。實踐團首站聚焦古將村文化根脈,在村史館與農講堂中,解鎖村莊從歷史走向現代的發展密碼。
踏入古將村村史館,一段鐫刻著抗爭與團結的村史緩緩展開:明初四姓移民建“三碾義合莊”,明末村民齊心驅敵渡災荒,后更名“古將村”以緬先輩。這段抗爭團結的村史令實踐團成員深受觸動。館內“昌平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更讓團隊直觀看到古將村響應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為后續精準助力鄉村發展錨定了文化坐標。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村史館+莫鍶栩攝
走進古將村“農講堂”,實踐團見證傳統與科技的碰撞:書架上舊書籍、手寫日志藏著“靠天吃飯”的過往,墻面電子大屏則能調取現代農業、電商等新資源。成員們借大屏查理論、翻老賬本對比種植變遷。在“舊紙頁與新屏幕”的對話中,成員們不僅摸清了古將村“科學種植”的轉型路徑,更理解了農講堂作為村民“充電站”、鄉村發展“瞭望臺”的獨特價值。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農講堂電子大屏+許菁攝
“古將擘光”,旨在為古將村點亮知識之光。實踐團針對鄉村兒童成長需求,打造“手語+地質”雙特色課堂,讓溫暖與科學在孩子們心中扎根。
“手語會開花”課堂上,實踐團以童謠《蟲兒飛》為創意載體,精心設計趣味教學:教孩子們用手掌模擬“夜空低垂”,用指尖輕點再現“繁星閃爍”,把“你好”“謝謝”等手勢化作連接有聲與無聲世界的紐帶。當夕陽下,孩子們舉著小手,用略顯笨拙的動作同步演唱童謠時,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到,這場由團隊主導的手語啟蒙,不僅播撒了語言交流的種子,更讓“尊重差異、傳遞溫暖”的理念扎根童心,成為一堂兼具溫度與意義的成長課。
圖為實踐團成員教手語課+徐家齊攝
“石頭會唱歌”地質課上,實踐團充分發揮地學專業優勢,把抽象科學轉化為可觸可感的體驗:先通過動畫講述“巖石的一生”,勾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再開展“巖石硬度挑戰賽”,指導孩子們分組用鹽巖、石墨、花崗巖等相互刻畫,在觀察劃痕中同步講解并引導驗證“鹽巖<云母<石英”的硬度規律。看著孩子們手持放大鏡,模仿小地質學家研究巖石紋理,認真聆聽團隊成員解讀“石頭里的地質奧秘”,實踐團深刻感受到,大家作為一個團隊用專業知識將普通石塊轉化為鑰匙,成功為鄉村兒童點燃了探索自然的科學夢想。托地球物理專業特色,實踐團以“地脈勘探”為抓手,將專業知識與鄉村需求結合,在觀光棧道調研與地質實操中,為古將村發展注入專業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進行地質科普小課堂+周思衡攝
沿著古將村在建的觀光棧道,實踐團成員相互攙扶向上攀登——面對崎嶇路況,團隊始終以探索鄉村發展的熱忱前行。這條步道雖未完工,卻讓成員們清晰感知到其承載的鄉村旅游增收期望。登頂時,群山環繞、村莊錯落的美景盡收眼底;下山途中,實踐團主動與修路工人深入交流,從“再難也要把路修好”的質樸話語里,深刻讀懂鄉村振興的艱辛與堅守。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工人交流+周思衡攝
同時,團隊精準摸清棧道建設進度與后續規劃,為后續對接資源、助力古將村旅游發展扎實埋下伏筆。隨后,實踐團聯合國家地震局的專家在古將村共同進行斷層掃描作業、采集土樣及分析地震成因:在野外采樣點,專家現場講解板塊運動、地震波傳播知識,指導成員們科學選址、分層采集土樣、規范封裝樣本。從“書本理論”到“實地操作”。成員們不僅錘煉了專業技能,更結合古將村地質構造,為村莊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初步建議。
圖為實踐團成員聆聽國家地震局工作人員講解專業知識+周思衡攝
這場“產學研用”融合的實踐,讓“地學助力鄉村”不再是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從“油瀾尋脈”解碼文化根脈,到“擘光啟智”點亮童心夢想,再到“地脈踐遠”注入專業力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瀾礪遠・古將擘光”實踐團以“勘探者”的姿態結合青春之力深度參與古將村發展。未來,團隊將繼續帶著實踐所得,深化地學專業與鄉村需求的對接,讓“油瀾礪遠”的探索精神、“古將擘光”的賦能初心,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持續發光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