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劍空天、賦能民生、燃夢青春!“云哨溯源”無人機技術鏈實踐隊書寫科技報國答卷
“科技報國正當時!”在新時代科技浪潮中,西安理工大學“云哨溯源”無人機技術鏈實踐隊以實踐為筆,以專業實踐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在無人機研發、5G應用推廣、科普教育等領域,實踐團隊將課堂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本次社會實踐不僅提升了專業認知,更凝聚了科技報國的精神力量,為培育創新型人才注入新動能。
1、探秘無人機戰術新需礪劍空天發展未來
實踐團赴國防科技大學試驗訓練基地,聚焦無人機技術前沿。隊員們通過“近距離參觀+科研人員交流”的模式,打破了對“智能集群協同”“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的理論化認知——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能直觀理解“理念如何轉化為實戰流程”:比如“有人裝備如何主導決策、無人裝備如何配合執行任務”“多臺無人裝備如何通過集群協同提升作戰效率”,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抽象的作戰邏輯變得具象化,也更易理解現代戰爭“體系化、協同化”的核心趨勢。

在國防科技大學試驗訓練基地,包磊向隊員們講述:兩年前他放棄機關工作扎根科研一線,帶領團隊破解“虛實鴻溝”、引進多名專業人才,以科技報國助力新質戰斗力建設。隊員們深深被他主動放棄舒適、扎根一線的抉擇所打動,被團隊攻堅克難、永不言棄的精神所感染,更被他心系實戰、廣納賢才的擔當所震撼。這份以科技為刃、以報國為志的堅守,像一束光,照亮了隊員們心中的方向,也讓他們對“科研為民、科技報國”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理解。

2、走進飛翔核心心臟探索穩控關鍵技術
為更加深入了解無人機技術,實踐團赴中航工業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618所),工程師們揭秘了高精度光纖陀螺儀和慣性導航系統的工作原理——這些“最強小腦”確保無人機在強風中穩定飛行。在交流中,工作人員動情講述了自研究所成立以來,幾代航空人從一窮二白到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全部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的奮斗歷程。“每一塊芯片、每一行代碼都凝聚著心血。為了讓祖國的戰鷹飛得更穩,我們甘愿做一輩子的‘陀螺’,始終圍繞國家需要而旋轉。”這份堅守與奉獻深深打動了每一位隊員,也讓大家真切體會到“國之重器”背后的人文厚度與精神分量。

3、走進中國移動中心探尋5G網聯賦能
為探尋5G技術從頂層設計到民生角落的滲透路徑,實踐隊走進了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隊員們圍在5G+高清會議系統前,親身體驗城鄉信號的無間斷穿透——即便連線偏遠縣域,畫面依舊清晰流暢,聲音毫無延遲,讓大家真切感受到“天涯若比鄰”的技術魔力。

工作人員介紹,中國移動以5G網絡、算力中樞、AI大模型、大數據平臺四大技術為支撐,正全力推動西部文旅產業升級:西安大唐不夜城搭建的5G超密組網,能輕松承載日均30萬人次的并發連接;移動診療車變身為“家門口的醫院”,AI智能B超系統實現甲狀腺病灶秒級篩查,讓偏遠地區群眾也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大家紛紛表示,這次參觀不僅看清了5G技術的“硬核實力”,更讀懂了“技術為民”溫度——從文旅體驗到醫療保障,從產業升級到科技巡檢,5G正以看不見的“網絡”,織就看得見的“幸福網”,這份科技賦能民生的實踐,也讓隊員們對“數字中國”的建設圖景有了更鮮活、更深刻的認知。

4、科普進校園傳知識燃夢學子啟青春
帶著前沿技術的探索成果與熾熱的愛國情懷,實踐隊走進中學校園,以一場生動的科普講座為青少年打開了科技世界的大門,點燃了他們心中的科技夢想。講座現場,實踐隊負責人呂世陽以“會飛的眼睛”為巧妙比喻,瞬間拉近了學生們與無人機技術的距離。

實踐隊員將無人機技術與國家數字鄉村建設需求緊密連接,通過圖片和短視頻,展示了無人機在農田測繪中精準記錄作物生長情況、在災害巡檢中深入危險區域排查隱患的真實場景。“這些‘會飛的眼睛’,正在為鄉村發展、防災減災貢獻科技力量,而這背后,離不開每一個熱愛科學、愿意鉆研的人。”這場講座,把前沿技術知識與愛國情懷融入更多課堂,用生動的講解、有趣的演示,讓學生們讀懂了科技的精妙,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探索未知、科技報國的種子。

西安理工大學“云哨溯源”無人機技術鏈實踐隊的實踐之旅,從國防科技大學試驗訓練基地見證“礪劍空天”的科研堅守、筑牢國防科技屏障,到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感受5G網絡織就民生“神經網”、傳遞“技術為民”溫情,再到中學校園以無人機科普“青春播種”、點燃青少年科技夢想,不僅是專業與精神的雙重洗禮,更彰顯了青年一代的實干擔當;隊員們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愛國”是扎根一線的堅守、服務民生的務實與培育后輩的熱忱,立志將所見所感轉化為勇攀科技高峰的動力,把知識投向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未來,隊員們必將以此次實踐為新起點,回歸校園后更加專注專業知識學習,用扎實的學識筑牢報國根基,以“學有所用、用有所為”的實干,讓青春在為祖國科技進步、民族復興的奮斗中綻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