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商學院“紅土流韻,鼎新筑夢”團隊圍繞農業農村部“兩大行動”政策,深入山東、江蘇、上海、寧夏、新疆等多地農墾區開展實地調研,系統考察墾地合作與社會化服務的實踐成效與現實困境,致力于探索政策落地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優化路徑。
調研發現,墾地合作面臨多重現實阻力。在安徽黃李村,老人對土地的深厚情感成為規模化經營的主要障礙;江蘇海安農場中,青年技術員雖掌握先進知識,卻難獲農戶信任;新疆精河農場雖推廣滴灌等高效技術,但高投入成本令小農戶望而卻步;上海思瑤合作社在推進數字化與品牌化過程中,明顯缺乏專業運營人才。這些案例表明,政策推進不能僅靠硬件投入,更需重視“人”的因素與地域差異。

與此同時,各實踐地也探索出多種創新模式突破困境。山東樂汶農業通過智能溫室將用工減少九成,極大提升生產效率;汶陽田公司搭建“肥農通”平臺,整合農情、農機和金融服務,重構“統”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桃子姑娘”電商品牌成功將肥城桃推向全國,彰顯品牌賦能對農產品附加值提升的顯著作用;寧夏楊忠堡村立足冷涼氣候,發展特色蔬菜種植,實現錯位競爭和農戶增收。這些實踐凸顯出技術創新、平臺構建與品牌運營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中的關鍵作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農墾精神在當代農業實踐中仍發揮著重要凝聚作用。無論是肥城金豐合作社的“三統一”模式,還是楊忠堡村的“五統一”管理,都延續了農墾系統集體協作的優良傳統。老一輩農人對土地的敬畏與堅守,不僅是農業文化的核心遺產,也為應對規模經營中的情感阻力提供了啟示。農墾精神通過文旅融合、教育培訓與現代管理相結合,將持續為農業注入內生動力。
基于以上發現,團隊建議從政策支持、合作機制與文化賦能三個層面對“兩大行動”的實施體系進行系統優化。應建立“青年技術員+老農”結對機制以增強技術推廣中的信任基礎,探索“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等柔性合作方案尊重農戶情感需求。同時,借助文旅融合與賽事活動打造農墾公共品牌,使農墾精神在新時代煥發經濟與社會價值。只有真正實現“政策”與“人心”的同頻共振,才能推動農墾系統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圖/紅土流韻,鼎新筑夢調研團
文/梁金玉
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