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愛銀發適老家具調研與改造
為積極響應國家適老化政策號召,深入貫徹落實《適老家具通用技術要求》國家標準,2025年7月30日至8月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筑愛銀發”實踐團隊深入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永商鎮何店村,開展“適老家具調研與改造改造”專項行動。團隊扎根31戶農村老年家庭,通過精準調研、即時改造、科普宣講“三步走”模式,為老人安裝防滑坐墊、感應夜燈、家具防撞條等適老裝置。項目以“低成本、易操作、見效快”為核心,將青年智慧融入鄉村振興與老齡事業國家戰略。
團隊精準靶向高頻風險,針對調研發現的老人起身摔倒、夜間磕碰等隱患,團隊現場測量家具尺寸,為硬質座椅加裝緩壓軟坐墊30個,在床沿、柜角粘貼防撞硅膠條60處,于走廊、衛生間安裝人體感應燈21個。項目證明只需戶均花費50元左右,就能顯著提升居家安全性,并提出“政策支持—實用技術—村民參與”的推進方案,為農村適老改造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團隊自主設計了一套詳盡的適老生活指南海報,精心劃分為四個核心板塊:健康管理、心理與社會適應、政策與資源、居家安全。海報采用醒目配色和圖標化設計,以親切的四川方言進行口語化現場講解,確保內容通俗易懂、互動性強。該活動覆蓋何店村70余名老人,海報留存于村民家中,形成長效的日常提醒機制,幫助老人自主提升生活安全意識和健康素養。
團隊通過深度訪談,完成31份調研問卷,含自理能力評估、家具痛點診斷等多項指標。數據顯示:29.03%能接受的家居改造預算在200元及以下,38.71%的床無防護且有磕碰、跌落風險,48%的淋浴有打滑風險……這些鮮活案例填補農村適老家具的數據空白,成為適老政策落地的實證參考。團隊通過實踐呼應《“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規劃》中“聚焦農村薄弱環節”的要求,并將撰寫調研論文,為區域性適老改造提供青年方案。
5天,31戶,111處改造——數字背后是青年用腳步丈量鄉土中國的縮影。團隊放棄“紙上談兵”,選擇在板凳邊緣包一根軟膠條,在黑暗角落安一盞感應燈,用“小而實”的行動詮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時代內涵。當青年學子俯身為老人粘貼防撞條時,粘合的是代際溫情,筑牢的是鄉村振興中的民生底線。這場實踐證明:青春獻給祖國,未必是驚天壯舉,也可以是讓一位鄉村老人安穩起身時,手下那一寸柔軟的支撐。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