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把“持續改善環境”列為約束性指標,《“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更將“公眾環境健康素養提升”寫入主要任務。2025年暑期,蚌埠醫科大學生命科學學院19名志愿者依托國家政策導向,在龍子湖公園開展“碧水龍珠”環保行動,把“減塑、分類、文明游園”三大要求轉化為一次性傳單發放與垃圾清理兩項線下實踐,并同步啟動線上問卷,用可量化數據回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標尺。
實踐背景緊扣政策主線。團隊對照《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中“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不低于65%”的目標,將公園作為城市公共環境“微縮實驗室”,以傳單為載體向公眾普及分類知識,以集中清理驗證垃圾源頭減量成效,以問卷回收監測行為改變率,實現政策指標在校園社會實踐中的落地閉環。
實踐過程全部嵌入政策工具箱。活動當日,志愿者按《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標準對撿拾垃圾進行分類投放,現場收集的可回收物重量與《“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直接掛鉤;線上問卷設置“是否愿意自帶購物袋”“是否了解《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兩大核心題項,回收結果用于對照《生態環境公眾參與辦法》中“公眾滿意度≥80%”的考核要求。
經驗沉淀上升為政策建議。實踐結束后,團隊將“傳單發放量—垃圾減量—問卷行為意愿”三維數據整理成《龍子湖公園環保干預效果評估報告》,通過市生態環境局提交至省級“無廢城市”建設專班,為地方政府調整垃圾分類設施布局、完善公眾教育策略提供青年樣本。
從國家任務到校園實踐,再到政策反饋,“碧水龍珠”用一次最簡潔的行動證明:落實生態文明制度,青年可感、可行、可量化。(通訊員:孫俊芳)

如圖為團隊成員在蚌埠龍子湖東公園發傳單。宮春艷 攝

如圖為團隊成員在蚌埠龍子湖東公園撿垃圾。宮春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