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7月3日至7日,中國海洋大學"深挖青島鮮紅革命底色"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深入山東省青島市多個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革命歷史專題研學活動。
青島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見證地,既是一戰遠東戰場的核心區域,又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的重要策源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而獨特。實踐隊通過實地走訪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等紅色教育基地,系統梳理了青島從五四運動到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歷史發展脈絡,深入挖掘青島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育人價值和現實意義,通過文物考察、場景還原、口述歷史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青島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圖一:實踐隊在博物館前的合影
在實踐調研初期,實踐隊進行了系統性的準備工作,組織開展了"革命知識初印象的提問",設置與調研主題相關的問題,通過視頻形式對每位隊員的青島革命歷史認知水平進行了基本摸查,結果發現:隊員們普遍對于五四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了解深刻,但涉及到與青島有關的革命記憶以及紅色印象時則掌握不足。基于這一發現,實踐隊經過查閱相關內容與歷史資料,聯系各個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準備好采訪提綱,計劃在調研時采訪工作人員和其他游客。最終,實踐隊選定四所教育基地,力求在本次調研過后,能對青島紅色革命歷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建立在日德戰爭遺址上,完整保留了俾斯麥南炮臺舊址和大量珍貴文物。通過"德占青島"展廳中刻有《膠澳租界條約》的地面展示,實踐隊深刻感受到那段被列強瓜分的屈辱歷史。在"日德戰爭"展區,4D影院還原戰爭場景,仿佛置身于1914年的青島戰場。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里保存著當時德軍使用的馬克沁機槍、日軍使用的山炮等珍貴文物,是研究一戰遠東戰場的重要實物資料。年接待量能達15萬人次。”
圖二:實踐隊在場景復現展廳進行互動

圖三:實踐隊參觀具有革命精神的畫作
在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碑上鐫刻著17000余位烈士的英名,其中包括青島早期工人運動領袖李慰農、"青島五卅慘案"犧牲烈士等。在"青島抗戰"專題展廳,通過場景復原和多媒體技術,生動再現了嶗山抗日游擊隊英勇斗爭的歷史。實踐隊在調研中發現,該館雖已引入網上獻花系統等數字化手段,但整體互動性仍有提升空間,工作人員特別提到:"現在的年輕人更習慣互動式學習。"通過調研,實踐隊員在訪客建議處寫下調研感悟以及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開發"五四運動"VR體驗項目和"烈士故事"AR掃描系統,讓歷史教育更生動鮮活。
圖四:實踐隊在雕塑前的合影
在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內,鄧恩銘親筆修改的《青島工人》傳單、青島六大紗廠聯合大罷工的印刷工具等800余件珍貴文物,配合3D數字化展示和"黨史知識問答"互動系統,生動再現了青島黨組織的革命歷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則通過105濟南艦實景展示、270度環幕影院和艦載機起降模擬等15個互動項目,使人們切身感受人民海軍的發展成就。實踐隊在調研中實時采訪游客與工作人員,其中退伍老兵趙先生感慨道:“從木船到航母的跨越,正是國家強盛的縮影。”而帶著孩子參觀的王女士則建議:"希望能有更多適合兒童的互動體驗項目。
圖五:實踐隊在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學習
實踐隊分析認為:海洋軍事力量作為衡量國家軍事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海軍博物館作為作為展示我國海軍發展歷程及軍事力量水平的重要媒介,吸引著許多中外游客的參觀,建議引入VR技術打造"五四風云"虛擬場景體驗,讓參觀者沉浸式參與歷史事件,同時,設置智能語音導覽講解系統,提供多語種、分齡層的個性化講解服務。此外,建議與青島東方影都合作開發"紅色記憶"情景劇項目,運用全息投影技術重現重要歷史事件,打造差異化文旅IP。既增強了互動體驗,又能使革命精神的傳承更富感染力。
圖六:對海戰的場景重現

圖七:實踐隊在動畫投影展廳學習
通過此次實踐,實踐隊深入參觀青島紅色教育基地,實地走訪工作人員以及參觀游客,對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價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未來,實踐隊將以所學知識深化實踐成果,計劃設計"紅藍文化"系列文創產品,將革命文物元素融入現代設計。同時持續發揮專業優勢,為紅色教育基地的創新發展建言獻策,讓紅色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海大學子的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