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倡議縱深推進與“文化強國”戰略全面落地的時代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值此中俄文化年深入發展與全球文明對話深化的關鍵節點,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邂逅金陵·感知中國”國際學生夏令營志愿服務團,依托與俄羅斯莫斯科州國立大學合作建立的俄語暨俄羅斯文化中心,將國家戰略轉化為青年行動——2025年7月,該團隊在江蘇省南京市面向15名俄羅斯留學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通過“語言教學+文化體驗+宣傳推廣”的多元形式,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當代活力,為中外青年搭建起心靈相通的友誼之橋。
針對非遺海外傳播“靜態展示多、動態體驗少”的痛點,實踐團創新采取“理論講解+技藝實操”模式。在剪紙課堂上,志愿者用中英雙語拆解“陰陽剪”技法,引導留學生將俄羅斯套娃元素融入傳統窗花;書法課上,先講解“中鋒用筆”的理論要點,展示了中華書法的意境,并鼓勵留學生們將俄語字母的曲線美感融入漢字筆畫;國畫課以“梅蘭竹菊”為主題,從筆墨濃淡的理論講解入手,指導留學生結合俄羅斯風景畫的色彩偏好調整用墨,讓筆下的菊花既有東方風骨又帶異域韻味;編織課上,志愿者解析中國結“一繩一結”的結構原理,教留學生編織基礎的同心結;武術課中,通過“馬步沖拳”的動作分解,闡釋“剛柔并濟”的東方哲學;茶藝課上,留學生不僅學習泡茶流程,更通過“茶禮中的待客之道”討論,實現了中俄文化的深度對話。
實踐團精心設計文化考察線路,在南京博物院,志愿者用雙語細致講解從商周青銅器到明清書畫的文物故事,解析器物紋飾中的吉祥寓意與書畫作品里的筆墨意境,引導國際學生觸摸歷史溫度,完成別具一格的“博物館日記”,讓他們在與文物的對話中感知中華文明的綿延傳承;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志愿者講述歷史細節,帶領國際學生在沉重的教育中理解和平的珍貴;夫子廟的漢語實踐環節,更讓留學生用剛學會的中文進行交流,在市井生活中感知文化活力。
漢語課堂上,“邂逅金陵·感知中國”國際學生夏令營志愿服務團的志愿者們用中俄雙語講解漢語語音規律,隨后引導留學生進行日常會話練習,從“問候”“點餐”等基礎場景入手,糾正發音細節,鼓勵他們用漢語分享俄羅斯的日常習俗,最后通過夫子廟實地實踐,讓留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鞏固語言技能。
本次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俄方負責人-俄羅斯國立教育大學漢語暨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莫斯科州“漢語教師協會”主席洛巴諾娃·塔季揚娜·尼古拉耶芙娜(Лобанова Татьяна Николаевна)女士表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邂逅金陵·感知中國”社會實踐團將語言學習與文化體驗結合,幫助國際學生沉浸其中,切身感受這些文化活動的魅力;同時,學生們能通過這些活動放松身心;最后,在活動過程中,志愿者們會自然地走近每位學生,用中文進行交流指導。這種交流和實踐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因此,當我們把這種純粹的語言課與文化體驗活動結合起來時,效果非常好。我們也很希望將這種模式整合到線上項目中。”(通訊員 張婧茹 杭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