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第五年之際,針對長城保護修復需求日益增加與巡檢人力不足的現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長翼久安”團隊逐步推進“空-天-地”三位一體長城保護數字化預警體系建設。了解到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境內長城段落豐富險峻、類型齊全,團隊遂專程赴山海關區開展調研交流。
2025年8月8日,負責人翟重慶帶領團隊成員抵達山海關區,展開了一場由上至下、多方聯動的調研交流活動:先赴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溯源長城保護歷程,再于長城科技保護交流會上汲取行業經驗,后通過實地勘探深化長城保護實操技能。
團隊成員赴山海關長城開展調研。杜嘯 攝
作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展覽內容最豐富的長城專題博物館,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為團隊提供了領略長城文化底蘊、了解長城保護歷程的優質平臺。在這里,成員們不僅系統了解到長城保護工作的演進脈絡,更在隨后的交流會上,深刻體悟到守護長城所需的眾志成城與薪火相傳的使命擔當。
團隊成員于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館前合影。黃奕博 攝
在長城科技保護交流會中,負責人翟重慶詳細介紹團隊研發的“空-天-地”三位一體的長城保護數字化預警體系——由無人機盤旋測繪精準建模,機器狗穿梭攀爬視覺掃描,輔以衛星遙感宏觀監測與地質采樣微觀分析的,這套體系正在逐步為千年長城筑起高科技護甲。對于青年團隊的科技護城實踐,中國旅游協會長城分會副秘書長王鶴然、山海關區區旅游文物保護科科長侯雅欣、長城修繕工程專家吉雙喜紛紛給予高度肯定與鼓勵。
長城科技保護交流會上雙方溝通交流。王靜妍 攝
在交流研討環節中,團隊成員張秦越圍繞“無人機巡檢優化路徑”展開探討。面對該議題,山海關區長城保護隊隊長張鵬、河北省地礦局第八地質大隊巖土創新中心主任劉亮,結合當地近年無人機巡視長城的經驗,為長翼久安團隊提供了寶貴的優化改進建議。
團隊成員張秦越溝通提問。仲一鳴 攝
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副館長郭穎在交流尾聲表示,期待“長翼久安”團隊進一步深化長城保護實踐,推動校地協作持續走深走實,讓長城保護的先進經驗與技術輻射更廣闊領域。
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副館長郭穎鼓勵團隊成員。歐陽文斯 攝
次日,在長城保護員張鵬的帶領下,團隊抵達山海關區的三道關長城開展實地調研,面對懸砌在絕壁之間、險峻異常的長城段落,“空-天-地”三位一體的長城保護數字化預警體系的實踐價值愈發凸顯。
懸崖峭壁上的三道關長城。樊黎婷 攝
談及科技賦能長城保護,張鵬的語氣中滿是期待與欣慰:“如果說老一輩長城保護員是1.0版本的長城守護者,我們這些人是2.0版本的長城守護者,那么我們盼著你們能夠成為2.1、2.1,甚至是3.0版本的長城守護者!”
團隊負責人翟重慶向長城保護員詢問。杜嘯 攝
從老一輩手中磨光的登山杖,到無人機激光掃描閃爍的藍光,工具在迭代,對長城文明的敬畏之心始終未變。科技長翼已起航,托舉的不只是長城磚石,還有長城保護者們一代代的堅守。此次山海關調研,是“長翼久安”團隊深耕古建數字保護領域的重要實踐節點。展望未來,團隊計劃以此為樣本,持續推進與全國各長城沿線地區的校地合作,由點及線、推線至面,將這套“空-天-地”三位一體預警體系推廣至全國古建筑保護領域,真正實現“以科技長翼,護長城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