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西安理工大學大學“無礙有愛,科技助殘”實踐隊的身影穿梭在社區、殘聯、圖書館、公園等各個場景,以青年熱忱為筆,以科技力量為墨,在助殘實踐的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從8月初到8月下旬,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隊員們傾聽需求、調研實踐、宣傳科普,每一步都走得扎實而堅定,讓科技助殘的溫暖觸角不斷延伸。
社區扎根:讓科技助殘落地基層
8月8日,實踐隊的首站來到西安市雁塔區曲江依云社區;顒右潦迹p松的暖場環節迅速拉近了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距離。隊員們先是詳細介紹了團隊組建初衷、實踐內容與活動流程,隨后聚焦科技助殘核心,結合生動案例解讀實踐背景,并重點演示了助殘軟件的功能——從語音轉文字的實時翻譯,到適配視障群體的操作引導,每一項功能都緊扣殘障群體實際需求。
交流提問環節中,社區工作人員親自上手體驗軟件,圍繞“老年殘障群體操作難度”“網絡不穩定時的功能穩定性”等實際問題展開討論,隊員們耐心解答并記錄建議。活動尾聲,實踐隊與依云社區達成合作共識,正式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科技助殘服務在基層的常態化開展搭建了穩固平臺。
專業對話:從一線視角找準方向
離開依云社區,實踐隊馬不停蹄返回學校,迎接西安市聾協副主席、長安區聾協主席謝婷的到來。座談桌上,隊員們先是介紹了團隊實踐方向與規劃,隨后認真傾聽謝老師分享一線經驗。謝老師結合多年工作經歷,細致講述了聽障人士的生活困境:面對面溝通時易因語速、表情誤解信息,在醫院、銀行等場所缺乏手語翻譯時,辦理業務往往耗時費力。同時,謝老師還介紹了聽障群體常用的輔助器械與軟件,如震動提醒鬧鐘、離線手語APP等,并現場演示操作方法。
隊員們親身參與體驗,在操作中發現部分軟件存在“復雜背景下手語識別準確率低”“界面設計對老年用戶不友好”等問題。這場深入交流,讓實踐隊不僅掌握了聽障群體的真實需求,更對助殘軟件的優化方向有了清晰認知,為后續實踐注入新思路。
場景調研:多維度捕捉需求痛點
8月16日,實踐隊將調研視角延伸至公共服務場景。16日,隊員們走進陜西省圖書館,先在總服務臺了解殘障讀者接待流程,隨后重點采訪無障礙區域負責人。據介紹,省圖書館以視障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不僅藏有專屬期刊,還配備了盲文放大器、打字機、閱讀器等專業設備。交流中,隊員們還了解到,視障與聽障群體出行普遍不便,圖書館雖提供線上幫助,但殘障讀者對手機無障礙功能需求迫切,尤其希望“文字轉語音”功能能進一步優化,以提升信息獲取效率。
17日,實踐隊轉場興慶公園,針對不同人群設計問卷展開調研。對游客,重點詢問“是否了解助殘軟件”“對科技助殘的認知”;對工作人員,則聚焦“服務殘障游客的方式”“是否使用過助殘軟件”。通過與百余位群眾的交流,隊員們收集到大眾對助殘軟件的認知情況,也摸清了公共場所服務殘障群體的痛點,為科技助殘理念的廣泛傳播積累了數據支撐。
殘聯聯動:深耕實踐賦能公益
8月上旬,實踐隊全體成員前往碑林殘聯,開啟新一輪深度交流。在殘聯協助下,隊員們與聽障人士圍坐談心,傾聽他們的生活狀況,重點了解手機使用習慣——聽障人士對語音轉文字、視頻翻譯類軟件依賴度高,但存在操作復雜、翻譯不準等問題。期間,殘聯工作人員還向隊員們普及手語知識,區分自然手語(貼近日常交流)與文法手語(對應書面語法)的差異,隊員們積極學習“你好”“謝謝”等簡單手勢,在互動中感受手語的交流價值。隨后,隊員們現場測試手語翻譯官、訊飛聽見等APP,從語音轉文字準確率到手語轉語音流暢度,逐項記錄測試結果,為軟件優化收集一手數據。
8月25日,實踐隊應邀前往長樂公園,參與碑林殘聯舉辦的第九次預防殘疾日活動,F場,隊員們搭建宣傳展臺,通過展板與演示向群眾介紹助殘軟件;同時采訪活動手語老師,進一步請教手語種類、語法及場景應用知識。此外,隊員們還針對碑林區交警同志、消防同志、西安第九醫院等單位工作人員展開采訪,了解到他們遇到聽障人士時,會使用手機打字的方式進行溝通,但存在效率低、信息缺失等問題,實踐隊員現場科普助殘軟件操作方法,得到各單位積極反饋。
總結:感恩同行,步履不停
通過系列活動,隊員們不僅收集了寶貴建議,更深刻體會到科技助殘的意義——它不僅是技術的優化,更是對殘障群體需求的尊重與關懷。未來,實踐隊將帶著這份收獲繼續前行,以青春智慧優化科技助殘方案,為推動無障礙社會建設貢獻更多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