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2025年7月13日,河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翼動藍天,農繪新篇”實踐團聚焦無人機技術助農主題,于河南理工大學及河南省焦作市孫村開展深度調研。團隊采用數據梳理與實地走訪雙軌并行的方式,深入洞察農業發展現狀及農戶對智能農技的實際需求,為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探尋切實可行的路徑。
7月13日上午,在河南理工大學三號教學樓內,實踐團成員圍坐一圈,桌上整齊擺放著近幾日從河南省焦作市韓平陵村、李屯村及孫村帶回的調研資料。大家分組對這些資料進行逐一梳理,從海量數據中剖析鄉村農業對科技服務的真實需求。經過三個多小時的系統梳理與熱烈研討,幾組關鍵結論逐漸清晰:三個村中,超半數耕地通過合作社承包、大戶流轉等形式實現集約化經營,規;r業形態正加速形成;盡管大部分農戶表示知曉無人機噴藥技術,但在未參與土地承包的個體農戶中,超半數從未嘗試過該服務,“知而不用”的矛盾尤為突出;在信息獲取渠道方面,多數村民更傾向于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獲取信息,希望看到直觀的技術演示,同時呼吁政府出臺補貼政策,降低嘗試新技術的經濟門檻。
這些數據,不僅清晰勾勒出當地農業從零散種植向規模經營轉型的過渡特征,也直接點明了智能農技推廣的難點與痛點,更為后續技術推廣明確了方向——既要為規模化經營主體優化服務方案,又要為個體農戶消除“想用卻不敢用”的顧慮,使科技助農之路更貼合鄉村實際。
當日下午,實踐團12名成員整裝從河南理工大學出發,歷經半小時車程抵達河南省焦作市孫村。在村口大槐樹下,幾位閑聊的村民見實踐團成員背著行囊、手持筆記本走來,便詢問其來意。團隊成員回應:“老鄉們,我們是河南理工大學的學生,此次前來是想了解大家對無人機打藥、撒肥等技術的看法。”
當談及無人機噴灑農藥這一“會飛的機器種地”模式時,原本靜謐的樹蔭下瞬間活躍起來。一位中年村民坦言:“我們已多年未種地,家中土地均已承包出去。”另有年長村民質疑:“那機器撒化肥能精準嗎?去年我家二畝玉米,人工撒施時都需仔細把控數量,機器飛行高度較高,若出現局部施肥過量導致燒苗或施肥不足影響效果的情況,該如何應對?”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道出的皆是莊稼人最質樸的擔憂與現狀——并非不信任技術,而是擔心技術“水土不服”,最終導致投入白費且延誤農時。
實踐團成員蹲在田埂上,一邊認真傾聽村民的訴求,一邊詳細記錄。期間,他們不時穿插解釋:“無人機配備定位系統,誤差可控制在幾厘米內。”然而,面對村民們疑惑的神情,團隊成員知曉,僅靠口頭闡釋遠遠不夠,必須讓村民親眼見證、親身體驗,才能打消他們的疑慮。
天色漸暗,實踐團踏上返程之路,車廂內的討論卻依舊熱烈。早上基于數據設計的推廣方案,本欲為技術落地搭建橋梁,但下午的實地走訪讓團隊成員意識到,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聚焦在農戶的需求與疑慮上。成員們表示,要讓無人機打藥在田間普及,僅靠現場演示遠遠不夠。必須算清“經濟賬”,對比機器作業與人工成本的差異;講透“技術理”,將復雜原理轉化為農戶易懂的通俗語言;擺好“身邊例”,用鄰村的成功案例消除農戶的觀望心理。
此次調研讓實踐團認識到:科技助農并非空中樓閣,每一步都需堅實扎根于田間地頭。既要整合成熟的技術方案,更要耐心解答農戶的具體疑問,以實際成效獲取信任,讓無人機等新技術真正在鄉村落地生根,為鄉村振興注入“翼動藍天”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