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紅色遺址則是承載革命記憶、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七月酷暑之際,遼寧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金光閃閃” 實踐團隊,以 “薪火燎原・遼沈印記” 為主題,深入遼寧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配水池戰斗遺址開展暑期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11 名青年學子通過實地調研、史料挖掘、文化宣講等方式,在歷史現場感悟革命精神,用青春行動傳承紅色基因,為紅色文化的當代傳播注入了鮮活力量。
在遼沈戰役紀念館的“戰略決策廳”,團隊成員認真學習了1948年9月毛澤東主席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關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原文。通過講解員深入淺出的解讀,大家深刻理解了“關門打狗”戰略構想的提出背景與實施過程,更加明確了青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與使命。
在英烈館內,團隊成員面對一整面鐫刻著烈士姓名的紀念墻駐足凝視。講解員動情講述了“塔山阻擊戰”中百名戰士壯烈犧牲的故事。大家深刻感受到“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這句話的分量,紛紛表示要將這種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轉化為學習動力與報國行動。
“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去年8月16日在此的殷切囑托,如今已被實踐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默記于心。隊長王忻芮說:“我們要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在英烈館“英名墻”前,團隊成員自發拿起抹布,輕輕擦拭鐫刻著“劉”姓烈士姓名的墻面。劉杉杉同學輕聲念出一個個陌生卻莊嚴的名字,感慨地說:“他們可能是我的同鄉、同族,甚至可能是我的祖輩。”這一刻,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血脈相連的記憶,是激勵我們前行的精神火種。
走進全景畫館,仿佛穿越回1948年10月14日的錦州城下。360度巨幅油畫與地面塑形無縫銜接,炮火連天、硝煙彌漫,戰士們沖鋒的吶喊聲仿佛就在耳邊。大家仿佛親歷了那場決定東北命運的攻堅戰。在震撼與靜默中,大家深刻體會到“勝利來之不易”的真正含義,也更加堅定了把紅色基因帶回校園、帶進生活的決心。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今天,遼沈戰役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青年腳下的“新的趕考之路”才剛剛啟程。遼寧工業大學“金光閃閃”實踐團隊的11名隊員,用一次跨越76年的青春對話,把滾燙的紅色基因熔鑄進自己的血脈;他們更將用一生一次的青春長跑,讓紅色火種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賽道上代代相傳、熊熊燃燒。
撰稿人:秦雅婷
供圖人:王忻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