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開封 7 月 2 日電(通訊員 嚴娣琴 王園園 熊紅茹)為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探尋清官精神的古今傳承,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蒲公英社會實踐團” 于 2025 年 7 月 2 日走進河南省開封市開封府,開展主題為 “問底中國傳統文化,探尋清官精神的古今呼應” 的暑期實踐活動,在歷史遺跡中感悟包拯的清廉品格,呼吁青少年傳承清正廉潔的精神內核。
戲臺觀古案:鐵面斷案映照民心
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承載著千年歷史文脈,更是北宋名臣包拯政治生涯的重要舞臺。實踐團首站抵達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的開封府,剛步入府衙,一陣熱鬧的喝彩聲便從戲臺傳來。演員們聲情并茂演繹的《包公鍘美案》,將秦香蓮的血淚控訴、陳世美薄情寡義的嘴臉,與包拯鐵面無私的斷案場景生動還原,瞬間將眾人帶入北宋年間的司法現場。
演出結束后,實踐團成員被包拯 “為民請命” 的精神深深觸動,隨即采訪了參演演員。“這些年參演這場戲,包公清正廉潔的精神時刻警醒我要行得正、坐得端。” 一位演員感慨道,“觀眾對包公故事的熱情從未減退,每場演出都座無虛席,這說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始終未變。我們希望通過表演讓更多人了解包公文化,讓清廉精神代代相傳。”
梅花堂尋史:“走后門” 的清正之源
在開封府梅花堂,實踐團成員了解到一段關于 “走后門” 的歷史典故。宋至和三年(公元 1056 年),包拯出任開封府尹時發現,因官府大門守衛森嚴,守門官吏向告狀人索要賄賂,窮苦百姓無力打點,只能望而卻步。為解決這一困境,包拯在府院后花園破墻開了一扇簡易小門,安排可靠衙皂扮作賣茶老漢,指引徘徊的窮人從后門進入,直通大堂鳴鼓喊冤。這便是 “走后門” 一詞的由來 —— 最初它是方便百姓申冤的正當途徑,與如今 “不正當途徑辦事” 的含義大相徑庭。 “當知道‘走后門’曾是清官為百姓開的‘綠色通道’時,我們更深刻理解了包拯‘為民做主’的初心。” 實踐團成員在梅花堂內討論時感慨,這段歷史不僅揭示了包拯的智慧,更彰顯了古代清官對 “司法為民” 的堅守。
祠前寄初心:清廉精神照鑒當代
從開封府的莊嚴大堂到包公祠的靜謐院落,每一處遺跡都訴說著包拯剛正不阿的故事。實踐團成員在包公祠前合影留念時,將對清廉精神的敬仰定格在鏡頭中。“清廉不僅是古代為官者的操守,更是當代青年的行為準則。” 團隊成員表示,要將包拯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以 “嚴于律己、正直為人” 的態度踐行社會責任,為社會公平正義注入青春力量。 “清廉如梅,歷久彌香;精神如炬,代代相傳。” 蒲公英社會實踐團將繼續以腳步丈量歷史,用行動傳承文化,讓清正廉潔的精神之風吹遍社會每個角落,在古今呼應中煥發傳統文化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