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紅色夢想赴滁州山水人家小區志愿服務小分隊社會實踐總結報告
摘要:本文是關于本次實踐活動的總結和收獲以及對此次實踐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并對此提出改進。
關鍵詞:志愿服務
指導老師:彭林
團隊成員:高晨曦、桂勁松、郭彥杰、馬一銘、王志同、李建安、劉正坤、 陸學游、李豪
為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我們于六月二十六日在滁州山水人家小區開展志愿服務,F將實踐情況總結如下,以期梳理收獲、反思不足,為后續參與志愿活動提供參考。
一、實踐概況
本次志愿服務聚焦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圍繞“環境優化、特殊關懷、便民支持”三大方向開展,具體內容包括:
1、環境整治:參與社區公共區域清潔,清理樓道堆積雜物、綠化帶垃圾,協助張貼垃圾分類宣傳海報,向居民講解分類標準與投放方法,推動社區環境改善。
2、特殊群體幫扶:重點關注社區獨居、高齡老人,傾聽老人需求,協助代購生活物資、代繳水電費用;聯合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老人提供血壓測量、健康常識普及等服務。
3、便民服務支持:在社區服務中心協助開展“便民日”活動,為居民提供文件復印、手機基礎功能教學(如掃碼支付、視頻通話)等服務;參與社區兒童托管,輔導低齡兒童完成作業,組織簡易手工、安全知識講解等小活動。
二、實踐收獲
1. 個人能力與認知提升:通過與不同年齡、背景的居民溝通,我們的溝通表達與共情能力顯著增強;在統籌兒童活動、協調服務時間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了責任心與問題解決能力。同時,深入社區工作后,我們更直觀地理解了基層服務的復雜性——需兼顧“硬件建設”與“情感關懷”,這讓我們對“社區是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層認知。
2. 志愿精神的深度踐行:當看到獨居老人因陪伴舒展眉頭,居民因學會手機操作露出笑容時,我們真切體會到“微小行動也能傳遞溫暖”。志愿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這種“被需要”的價值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長期參與公益服務的決心。
三、存在不足
1. 需求調研不夠精準:前期未充分與社區工作人員、居民代表溝通,對部分需求判斷存在偏差。
2. 服務持續性不足:受時間限制,志愿服務多為“零散式”參與,缺乏固定周期的長期幫扶,導致對部分居民的需求跟蹤不連貫,服務效果打折扣。
3. 團隊協作意識待加強:部分活動與團隊成員的溝通配合較少,未形成“分工協作”的模式,有時會出現服務重疊或遺漏的情況,降低了服務效率。
四、改進方向
1. 前置需求調研:未來參與志愿活動前,主動與社區對接,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居民需求,結合需求制定更精準的服務計劃,避免“主觀化”服務。
2. 建立長效服務機制:協調時間,針對重點幫扶對象(如獨居老人)建立“一對一”長期聯系,確保服務的連貫性。
3. 加強團隊協作:提前與團隊成員溝通,明確分工(如有人負責活動組織、有人負責物資準備),定期交流服務經驗,形成“互助互補”的團隊氛圍,提升整體服務效率。
五、總結
此次社區志愿服務,是一次“實踐出真知”的成長經歷。我們不僅用行動為社區建設貢獻了微小力量,更在服務中收獲了能力提升與心靈觸動。未來,我們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帶著反思與改進方向,繼續參與志愿活動,用更專業、更貼心的服務,傳遞溫暖,助力構建更和諧的社區環境。
滁州學院學子暑期實踐進社區:紅色夢想小隊以志愿服務繪就基層治理新圖景
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落實高校實踐育人要求,2025年暑期,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紅色夢想赴滁州山水人家社區志愿服務小隊”正式啟動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在指導教師彭林的帶領下,隊長高晨曦攜9名工商管理專業學子深入基層,以“聚焦細微民生,提升治理精度”為目標,開展巡查、宣傳、調解、調研等多元服務,用青春力量為社區發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實踐活動緊扣社區實際需求,構建“三維服務體系”。在“社區巡查”維度,志愿者分組承包樓棟,每日排查樓道堆物、消防隱患、路面破損等問題,通過小程序實時上報并跟進解決,截至目前已累計反饋并推動處理民生問題20余件;在“精準宣傳”維度,針對老年人、租戶等群體入戶開展反詐知識普及、醫保政策解讀、垃圾分類指導,同步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幫助20余名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在“矛盾調解”維度,依托團隊中具備法律、心理咨詢相關知識的成員,搭建“家門口的調解站”,成功協助社區化解噪音干擾、物業溝通等鄰里糾紛5起。
活動不僅聚焦即時服務,更注重長效賦能。團隊面向雙職工家庭子女開設“暑期托管課堂”,涵蓋作業輔導、手工制作、科普實驗等內容,累計服務兒童30余人次;聯合醫療專業志愿者開展義診服務,為社區老人提供血壓測量、健康咨詢等便民服務,惠及居民50余人;策劃“文化惠民”系列活動,通過非遺體驗、鳳陽花鼓宣傳等形式,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助力傳統文化傳承。
為探索青年參與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小隊還特設“社區治理觀察員”崗位。志愿者通過深度訪談社區工作人員、分層走訪不同年齡段居民、參與式觀察社區公共空間運行,聚焦環境衛生、養老服務、矛盾調解等議題收集一手資料,目前已完成80余份問卷調研與15次深度訪談,后續將形成《社區暑期服務需求調研報告》,從青年視角提出智慧社區平臺優化、適老化改造等可行性建議。
“這次實踐讓我們真正走出課堂,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理解了基層治理的復雜性。”隊長高晨曦表示,團隊成員分工明確、協作高效,從物資準備到活動執行,從居民溝通到資料整理,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大家的汗水。社區居民王阿姨也稱贊道:“大學生們帶來的服務很實在,不僅幫我們解決了生活小難題,還讓社區變得更熱鬧、更有活力。”
據悉,滁州學院始終將社會實踐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此次社區服務實踐是學校“三下鄉”活動的生動縮影。接下來,紅色夢想小隊將持續優化服務內容,同步通過短視頻、直播、校園公眾號等平臺分享實踐故事,擴大活動影響力,同時根據調研反饋完善服務方案,推動“短期幫扶”向“長期賦能”轉變,為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多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