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足跡尋初心,非遺傳承續文脈”“多維守護助成長,青春創新啟新思”2025年7月13日至26日,成都理工大學“安瀾啟明,薪火永賡”社會實踐團隊奔赴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通過紅色精神學習、非遺技藝體驗、青少年成長守護、文化傳承創新實踐等形式,以“精神筑基—文化扎根—全維護航—創新啟思—價值凝聚”為脈絡,開展為期兩周的實踐活動,在文化傳承中踐行青春擔當,為增強青年學子文化自信保駕護航。(通訊員 佘小雨 )
溯源劇專尋根 凝志護脈啟航
實踐之初,團隊將紅色基因的溯源作為精神原點,探訪了國立劇專史料陳列館。1939年劇專師生于戰火中西遷江安文廟,堅守六年間以千場抗日演出喚醒民族斗志,曹禺在此創作《北京人》的原木書桌,更鐫刻著文人志士以文化為刃的擔當。這段歷史讓團隊深刻理解了"文化傳承即民族生命力延續"的內涵,凝聚成"以青春護文脈"的精神共識,為后續行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圖為團隊成員探訪國立劇專舊址,認真體會戲劇文化。白汶鷺 供圖
深耕非遺體驗 轉身文脈感知
基于這份精神共識,團隊首先深耕"文化認知",在江安非遺文化節期間積極融入。成員們不僅在文化節現場參與互動體驗,更受邀走進當地專門設立的非遺體驗工坊進行深度探索,全方位觸摸技藝溫度:在纏花工藝里,細彩線在指尖纏繞出的不僅是花瓣,更是"慢工出細活"的匠人哲學;糖畫制作中,糖漿流淌成的鳥獸形態,讓民間藝術的靈動變得可感可知;江安竹刻體驗時,刻刀與竹材的碰撞,讓國家級非遺的文化厚重感從文字描述轉化為掌心的震顫。這一系列沉浸式體驗,成功讓團隊從"文化旁觀者"轉變為"文脈感知者",筑牢了后續傳承行動的認知根基。
圖為講解員介紹纏花工藝,團隊成員認真學習。佘小雨 供圖
走進社區傳藝 點亮少年文心
認知的深化自然導向了行動的延伸。團隊將文化傳承的觸角深入青少年群體。在天堂湖社區,成員們化身"非遺傳播者",用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方式解讀傳統:當孩子們用顏料在扇面上暈染出靈動的漆扇紋樣、在皮影幕布后演繹經典名著時,其眼中的光芒讓團隊頓悟傳承的本質在于讓文化在新一代心中"活起來"。除了漆扇繪制與皮影表演,團隊還帶領孩子們體驗了竹編小筐、糖畫生肖等多項非遺技藝,讓傳統在多樣互動中滲透進少年心田,實現了文化傳承從個體認知向群體接力的轉變。
蜀托多維護航 成長全面賦能
與此同時,在"愛心蜀托班",團隊將對青少年的文化滋養延伸為全維度成長護航。除非遺傳播外,一系列創意動手活動層層激發兒童潛能:從"創意涂鴉"的色彩搭配,到"興趣折紙"的精細構造,從"黏土小課堂"的協作捏制,再到漆扇、皮影等傳統技藝的趣味體驗,讓創意與文化理解深度交融。在學業輔導方面,志愿者不僅細致解答課本疑點,更結合學科設計趣味互動——用數學小游戲拆解應用題,用生活實例解讀物理原理,將語文課文改編成情景劇,讓知識變生動;同時引導學生用生活化場景關聯課本內容,通過小組互問互答鞏固要點,讓知識在應用中扎根,潛移默化培養學科興趣。知識拓展課堂則多維融合:既依托高校博物館資源播放恐龍、化石視頻點燃探索欲,又串聯非遺與紅色文化,如借竹刻講幾何之美、以國立劇專故事闡釋研學精神,幫助孩子們理解學業是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橋梁。此外,科學精神的播撒也是重要一環,團隊結合當地情況及自身優勢自主設計趣味科學實驗:"酸堿變色"鍛煉觀察能力,"氣球呼吸"結合科學與想象,"風力發電"讓能量轉換原理可觸可感,有效喚醒好奇心并使"動手創新"成為本能。尤為關鍵的是,對青少年的守護包含生命安全的底線。團隊在"愛心蜀托班"系統開展涵蓋防溺水、消防、交通等七大領域的安全教育:火災逃生模擬中的標準動作,對"游泳六不準"的熟稔復述,地震演練時的本能反應,這些細節讓團隊深刻認識到成長既需文化滋養、知識啟迪,更需安全鎧甲。這種全維度關懷,使實踐的責任內涵愈發豐滿。
圖為團隊成員認真輔導小朋友學業。呂怡瀟 供圖
問道傳承名家 探路創新發展
當實踐觸及"傳承如何可持續"的深層思考時,非遺傳承人的經驗為團隊提供了答案。拜訪國家級竹簧傳承人何華一先生,其"非遺要活在當下"的理念與實踐極具啟示:他將竹簧從傳統擺件拓展至現代壁畫、家居裝飾,用設計創新讓古老技藝融入生活;其女探索的"非遺 + 文創"、"非遺 + 研學"路徑,則展現了傳統與市場結合的可能。何家父女的實踐印證了傳承需以創新為橋,讓文化在時代語境中找到新坐標,為團隊的傳承思考打開了新視野。
圖為何華一老師講解竹簧知識,團隊成員認真聽講。張濤供圖
歷時十四天的實踐,最終凝結成"精神 --- 文化 --- 護航 --- 創新 --- 價值"的完整閉環。紅色精神奠定初心,非遺體驗深化認知,青少年全維度護航(涵蓋文化、創意、學業、科學、安全)實現傳承接力,傳承人啟示指明創新方向。團隊深刻體會到文化強國的建設是精神守護、文化傳承、青少年培育、創新探索協同發力的系統工程。
作為新時代青年,"安瀾啟明,薪火永賡"團隊將帶著這份實踐啟示繼續前行:以紅色精神為舵,守護文化根脈;以創新思維為帆,激活傳統活力;以青少年培育為任,延續傳承火種。讓非遺在青春接力中煥發新生,讓傳統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這正是團隊對文化強國最生動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