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企共話羅陽:農文旅融合驅動城鄉協同新實踐】
為深化校地企合作,推動鄉村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羅陽禾碩”實踐團于7月25日在惠州博羅縣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校政企協同賦能“百千萬工程”——博羅鄉村振興三產融合與研學發展座談會。學院代表、政府部門及農業種植大戶齊聚一堂,共商資源整合、品牌建設與產銷對接等關鍵議題,探索博羅鄉村振興新思路。
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奕華、產業學院院長左小明、團委書記張雨,羅陽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徐運添、綜合事務中心主任陳冠禮、市青聯常委鄒榮俊、承糧陂村村委會副主任張紹榮、三徐村農業村委干部黃金滿、種植大戶徐瑋崇等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圖 1 校政企座談會現場
“羅陽禾碩” 實踐團隊長黃予涵介紹了團隊兩年來“青春助農”的成果,今年將聚焦 “禾研” 水稻種植與教育研學共興,推動農文旅聯動、傳承農耕文化,探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圖 2 隊長黃予涵介紹團隊成果

圖 3 實踐團文創設計展示
會議中,雙方深入探討了羅陽街道的現狀。羅陽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徐運添,表達了與校方建立合作、共促羅陽發展的意愿。街道綜合事務中心主任陳冠禮、承糧陂村村委會副主任張紹榮則指出當前品牌弱、機械化程度低等農業痛點,介紹當地正在推進的連片耕地建設,建議學生結合學院特色參與包裝設計、運營及宣傳拓展。市青聯常委鄒榮俊介紹了博羅”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情況,并強調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推進鄉村振興。

圖 4 羅陽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徐運添與校方交流

圖 5 羅陽街道綜合事務中心主任陳冠禮發言

圖 6 承糧陂村村委會副主任張紹榮發言

圖 7 市青聯常委鄒榮俊發言
同時,荔枝種植大戶徐瑋崇也表達了依托高校設計團隊打造突出生態特色品牌的期望,建議后續深化產業鏈, “實事求是” 運營品牌,前期公益孵化,再走向常態化商業化。

圖 8 荔枝種植大戶徐瑋崇觀看宣傳視頻
針對以上提到的問題,國際商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奕華表達了與地方建立長效合作意愿,將發揮學院 “新商科” 與國際化優勢,培訓三下鄉實踐團隊,定期開展直播助農,將實踐活動納入課程體系,持續與博羅相關單位合作助力農產品 “走出去”。產業學院院長左小明、團委書記張雨建議打破產業壁壘、融入地方產業生態、擴大宣傳,提出依托學院新媒體專業,開展常態化直播助農以提升農產品銷量。

圖 9 國際商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奕華發言

圖 10 國際商學院產業學院院長左小明發言

圖 11 國際商學院團委書記張雨發言
各方對“禾研共興”的發展路徑達成共識:研學品牌需兼顧公益化與商業化,持續推進資源整合與項目落地,讓青春力量扎根田野,讓農業資源煥發價值,共同為博羅“百千萬工程”注入新動能。

圖 12 各方在討論中達成共識

圖 13 各方在討論中達成共識

圖 14 會議結束合照留影
【田間園地齊發展:鄉村專題調研解碼發展新路徑】
實踐團深入博羅縣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從藥王谷的蒼翠山林到荔枝園的累累碩果,從田間地頭的深入對話到頭腦風暴的智慧碰撞,這場跨越校園與鄉村的“雙向奔赴”,正為博羅鄉村振興書寫著青春答卷。
【藥谷尋香,守脈聯農】
藥王谷踞羅陽之北,象頭山之南,藏于青巒間,是博羅南藥的名簽。在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奕華、產業學院院長左小明、團委書記張雨的帶領下,實踐團探訪了惠州博羅象山藥王谷。

圖 15 實踐團參觀藥王谷

圖 16 實踐團進入大棚參觀
相關負責人洪乾睿介紹,“南藥是博羅特色資源,應當守好這中醫藥脈”,當地依托優質南藥資源,推行“聯農帶農”模式,推動中草藥產業鏈發展,藤纏藤,葉接葉,讓“藥田生計”轉化為百姓增收的甜蜜果實。

圖 17 實踐團采訪藥王谷相關負責人洪乾睿
【探荔枝園,尋振興計】
“羅陽禾碩”實踐團應荔枝種植大戶徐瑋崇之邀,深入羅陽三徐村荔枝采摘園開展實地考察。當地村委干部徐添旺、相關負責人徐瑋鴻、徐瑋崇熱情分享果園發展規劃,擬打造集生態種植、采摘體驗、研學教育于一體的“鼎力大世界”農文旅綜合體,深植“鼎力相助、攜手合作、共同發展”之愿,讓荔枝龍眼的鮮甜,釀成果農的甘甜,以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圖 18 實踐團采訪企業家與三徐村村委

圖 19 采摘園的龍眼
【田疇問計,補短促興】
為推動鄉村振興精準把脈問診、獻計獻策工作,實踐團調研小組與惠州市青聯常委鄒榮俊深入博羅縣承糧陂村開展實地調研。走訪發現,該村水稻、花生產業模式相對單一,有待與鄉村旅游研學、農產品深加工等其他產業聯動,拓寬增收渠道;當地村民對現代農業知識和市場信息的需求迫切,亟需通過“知識下鄉”和“信息下鄉”等舉措補齊短板。

圖 20 隊員與鄒榮俊于承糧陂村調研

圖 21 調研小組采訪當地村民
華南師范大學 “羅陽禾碩” 實踐團的博羅之行,以校政企座談會定方向,明晰農文旅融合路徑與長效合作共識;用田野調研夯根基,深挖產業優勢、找準發展痛點。這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不僅是校地協同助農的生動實踐,更讓高校智慧扎根田野、青春力量融入振興,為博羅“百千萬工程”注入持久動能,也為后續農文旅融合落地、鄉村全面振興開好局,讓希望的田野在協同賦能中煥發更盛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