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醫療守護人民健康,讓人民有“醫”靠。“縣域醫共體”政策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卻也面臨著現實困境。為助力中央政策進一步落地,河南大學法學院“鏈通城鄉·健康共富”團隊在7月18日深入南陽市和駐馬店市兩地的醫療一線,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中央一號文件為依托,貫徹群眾路線,推動“鏈通城鄉、健康共富”的法治醫療建設。
問卷摸底:洞察城鄉醫療“溫度差”
(在基層衛生院現場調研)
調研團隊鏈接民生、走進一線,在駐馬店市、南陽市兩地的縣醫院、鄉鎮/社區衛生院,開展群眾調研。此次調查打通線上線下,從醫改滿意度,到就醫困難點,全方位“問診”民生。通過縱向調研、橫向對比,發現“設備差、怕誤診”是高頻詞匯,老百姓對于城鄉醫療資源的差異存在誤解,因此陷入了“小病忍、大病拖”的現實困境。現實中縣域醫共體政策已得到貫徹落實,基層衛生院的醫療水平已得到大幅提高,但距離完全落地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阻礙。但令人欣喜的是,無論是縣醫院還是鄉鎮衛生院,團隊接觸的每一位醫護工作者都展現了極大的工作積極性與責任心,對于“縣域醫共體”政策堅定擁護落實,積極謀取美好前景,這讓所有人備受鼓舞,為我們團隊后續工作提供大力精神支撐。
(在縣醫院現場調研)
實地采訪:傾聽醫共體“一線聲音”
(在南陽市某三甲醫院進行專訪)
南陽市某三甲醫院牽頭的城市醫療集團包括10家鄉鎮衛生院和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調研團隊在同一時間深入該醫院,對該醫院有援助基層經歷的主任進行了專訪。主任坦言縣域醫共體政策在本院已得到充分貫徹落實。例如:本院協助基層衛生院購買醫療設備,滿足患者的診療需求;長期組織專家到基層坐診,提高了基層醫院的診療水平;將重癥病人轉診至醫共體的三級醫院,在情況危急時也會出動直升機轉運,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再轉入基層醫院就診,極大地節省了醫療資源及醫保基金。這一系列舉措為群眾帶來了諸多便利。
為幫助中央文件進一步落地實施,營造良好就醫環境,本團隊根植于河南省南陽市及駐馬店市基本情況,吸收醫改“領頭羊”示范性地區福建省三明市的有益成果,切實做到研以致用、用以致新。示范性地區的成功告訴我們:要建立高效有利的組織推進機制;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強化醫療機構監督管理;擴大文件知名度與影響力;達到“三方回歸、三方共贏”。在本團隊結合經驗積極提出導向型倡議的同時,也在盡最大可能助力優化方案的實施,深入基層醫療場所運用專業知識為群眾進行“醫共體”政策解讀,志愿引導群眾就醫轉診,問詢醫護人員相關醫改情況,查閱醫改文件下發情況,不僅讓醫改文件出現在每一個醫療機構的公告欄上,更致力于讓每一份醫共便利落實到群眾心中。
惠及群眾,再難也要攻堅克難。醫療法治化建設系著千萬家庭的幸福安康,此次調研不僅是對法治醫改的探索,更是對民生溫度的丈量。當醫療普法走進群眾中、當醫療資源惠及民生、當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共建“縣域醫共體”的號召才能真正助力健康中國。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關注醫療大導向、聚焦民生小需求,力求讓民生福祉可觸可感,讓人民群眾的幸福底色更加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