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新征程 “三農” 工作的總抓手,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鄉村振興持續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為積極響應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彰顯吉大學子精神風貌,2025年7月5日至2025年7月15日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音舞之聲”志愿服務團來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兩岔鄉車禾村開展為期十天的調研、支教、助農、宣傳活動。以下為社會實踐隊針對車禾村經濟發展路徑探索的調研成果:
一、車禾村的經濟情況
(一)經濟基礎:車禾村經過多年發展,已初步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從經濟基礎來看,車禾村財政收入有限,在發展進程中,資金層面的制約較為明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等工作的開展進度與規模。境內工業企業稀缺,僅1家,商業活力不足,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僅8個。金融方面,雖有存款與貸款業務,但整體資金規模和經濟發達地區鄉鎮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
(二)產業布局:車禾村的產業布局以農業為主導。在種植業上,形成了多元的體系。糧食作物以稻谷、玉米等為主 ,常年播種面積可觀。養殖業方面,呈現多種類養殖的格局。當地培育了15個產業合作社,在整合資源、組織生產、對接市場等環節發揮作用,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市場化、組織化的現代農業轉型。
圖為志愿者實地走訪居民調研照片
二、車禾村的現存問題
(一)種植業
1.
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嚴重,人才短缺:當地以傳統農業為主,農業生產收益有限,而城市二三產業發展成熟,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促使大量青壯年 外出務工;兩岔鄉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種植、養殖產品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差;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不足,難以滿足青壯年在子女教育、家庭醫療等方面的需求,進一步推動了勞動力向城市流動,造成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和人才的雙重流失。
2.地形復雜限制規模化種植:車禾村多為山地和坡地,坡度較大,且地塊碎片化嚴重,最大連片地塊面積較小,導致機械化耕作難以推行,增加了勞動成本。同時,坡地保水保肥能力差,雨季易發生水土流失,影響作物生長,導致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
3.市場價格波動大且收益不穩定:車禾村農產品銷售完全依賴本地少數收購商,缺乏穩定的訂單渠道,議價權較弱。作物的收購價受市場行情影響劇烈,而同期化肥、農藥等成本卻在上漲,導致種植凈利潤下降。價格的大幅波動導致村民種植積極性受挫,部分地塊出現棄種現象。
4.技術支撐不足且應用滯后:車禾村的農業專業培訓次數較少,內容多為通用性理論,缺乏結合當地土壤和氣候特點的實操指導,比如油茶病蟲害防治的針對性藥劑使用、矮桿作物套種的間距控制等。此外,村民對科學種植認知不足,仍沿用傳統經驗,導致油茶掛果率低、套種作物產量不穩定。
(二)養殖業
1.養殖技術落后,抗風險能力弱:車禾村養殖業以散戶為主,缺乏專業技術指導,以粗放型養殖為主。養殖規模小且分散,散戶缺乏應對市場波動的議價能力,容易虧損;前期投入回收周期長,而居民資金不足
2.村民積極性受挫且參與度低:車禾村地處武陵山區,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車禾村多數農戶經濟基礎薄弱,難以承擔啟動資金。此外,養殖風險高,且收益周期長,村民更傾向于選擇短期見效的務工收入,參與養殖的積極性低,規模化養殖戶占比少,年輕人參與度幾乎為零。
3.
政策限制與環保要求的制約:車禾村部分區域處于林業保護紅線范圍內,林下養殖受到嚴格限制,可利用的養殖空間縮小。同時,耕地紅線要求保護基本農田,養殖設施建設不得占用耕地,開荒困難大。
三、發展路徑
(一)種植業
1. 聚焦技術與人才培養,加大建設基礎設施投入:引進技術提高本地的技術水平,大力培養人才,增加就業崗位,吸引年輕人返鄉;重點培育技術人才,大力發展產業,利用政策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核心抓手,加大投入改善交通、水電、網絡等基礎條件,解決返鄉生活便利問題。
2.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盤活閑置土地:面對土地資源匱乏的困境,需提升土地利用率。按合理標準分配耕地,整合一定規模耕地建設油茶種植基地,提升油茶種植效率;對全鄉廢棄宅基地進行復墾;實施土地整合工程,對零散地塊進行規劃合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與農業產能。
3. 聚焦初加工環節,延長產業鏈:依托當地盛產的油茶、玉米、土豆等農產品,在車禾村建設加工廠。選址優先考慮村頭交通相對便利的閑置地塊,建設標準化廠房并劃分多個功能區,由村合作社牽頭運營,村民可以土地或農產品入股的方式參與其中,共享發展收益。
4.提高村民素質,吸引外來人才:開展村民技術培訓,加大對內人才提拔的投入;建設基礎設施,吸引外來人才;通過公眾號、直播等線上平臺普及技術知識,聯合網絡力量,推動技術落地;爭取政府專項補貼用于技術設備引進,吸引社會資本投資。
圖為志愿者前往田地進行農作物調查
(二)養殖業
1.開展常態化培訓服務,提高抗風險能力:由村合作社牽頭,開展常態化培訓服務,現場示范科學養殖實用技能。同時,選取幾戶養殖意愿強的村民作為示范戶,資助其改建標準化圈舍,推廣成熟養殖模式,再由示范戶帶動周邊散戶學習,逐步提升全村養殖技術水平,提高居民抗風險能力,降低養殖成本。
2.
降低參與門檻,保障村民收益:村合作社提供種苗、飼料等物資支持,降低參與門檻,減輕村民前期投入壓力;與村民簽訂協議明確保底收益,利潤分配向村民傾斜,保障村民收益;通過返鄉成功養殖戶分享經驗、組織現場觀摩,用身邊案例帶動,逐步提升村民積極性和參與度。
3.明確紅線范圍,加強村民意識:針對政策限制與環保要求的制約,先明確林業、耕地紅線范圍,劃定允許養殖區域并簡化審批流程;引導村民在合規區域發展養殖,通過培訓強化村民生態意識,讓養殖既不觸碰政策紅線,又符合環保要求,消除村民顧慮。
圖為志愿者調查研究鄉村治理方案
車禾村的困境本質是山區鄉村在資源約束與現代化進程 中的典型矛盾。從產業邏輯看,其核心矛盾在于分散經營難以支撐產品規模化,而初級產品的低附加值又無法形成對人才和資金的吸引力,導致人才流失,發展滯后。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與生態優勢,土家民俗、生態 景觀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突破資源約束,使車禾村成為可供參考的鄉村發展路徑。
指導老師:張湘華、任倩、田惠
作者:張涵茗、曹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