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高校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四川、廣西等地酒廠與農村,圍繞酒糟資源化利用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走訪企業、田間訪談、技術科普等形式,探尋釀酒廢棄物的綠色轉化路徑,為推動產業循環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實踐中,團隊首先聚焦酒糟處理一線。在四川某大型酒廠,成員們實地觀察到槽式發酵設備的運作流程——通過50-60℃恒溫控制與強制通風,原本需40天的發酵周期縮短至18天,而一旁中小酒廠仍采用露天堆肥,周期長、效率低。“20%稻殼就能讓米酒糟含水率從75%降到58%,這種物理預處理技術成本低,特別適合推廣!”團隊成員在記錄實驗數據時感嘆。針對農戶關心的重金屬問題,他們還攜帶簡易檢測工具,現場演示如何初步篩查酒糟有機肥中的鉛、鎘含量,普及鈍化處理知識。

在廣西柑橘種植基地,團隊見證了酒糟有機肥的實際效用。種植戶王大叔指著果園介紹:“施了200公斤/畝的酒糟肥,3個月后土壤明顯變松,今年柑橘糖度比去年高了近15%。”但調研也發現,當地部分糧食種植戶反映,酒糟有機肥雖能讓水稻畝產提升10%左右,卻不如化肥見效快,且缺乏針對不同作物的施用指南。為此,團隊結合NY/T 525-2021《有機肥料》標準,整理出“水稻-玉米-果蔬”差異化施肥建議手冊,免費發放給農戶。
產業協同中的痛點同樣被團隊關注。在走訪縣級中小酒廠時,負責人普遍提及“旺季酒糟堆不下,施肥季又供不上”的時間錯配難題,且缺乏與農戶的穩定供銷渠道。團隊隨即協助當地酒廠對接3家種植合作社,初步搭建起“酒廠-有機肥廠-農戶”的供銷聯絡機制,并向當地政府反饋補貼政策覆蓋不足的問題,建議擴大中小微企業扶持范圍。

此次社會實踐,團隊不僅形成了包含技術痛點、農戶需求、政策建議的調研報告,還通過線上直播科普酒糟資源化知識,吸引超萬名網友關注。“看到酒糟從廢棄物變成能養地的有機肥,真切感受到循環經濟的價值。”團隊隊長表示,未來將持續跟蹤調研成果落地情況,為酒糟資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