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ㄓ崋T:鄭歷萌)7月10日至7月11日,煙臺理工學院“溯往尋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赴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開啟一場文化體驗之旅,用行動傳承中華文脈。
實踐隊員們首先踏入風箏博物館,館內陳列的各式風箏形態各異、品類豐富,兼具藝術價值與工藝內涵,這不僅是匠人匠心的凝聚,更是承載著濰坊風箏深厚的歷史底蘊。在調研中,隊員們了解到楊家埠風箏在構圖上兼具樸實與優美,形象鮮明生動,將年畫元素與風箏工藝巧妙融合,由此形成獨具特色的流派,故而享有“放到天上是風箏,掛在墻上是年畫”的贊譽。
隊員們采訪了風箏制作藝人張師傅,他說道:“制作風箏的講究可多了,從選竹、劈竹、削竹,到扎架、糊紙、繪畫,每一步都得精心對待,差一點這風箏就飛不起來或者不好看了,F在愿意學這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我就盼著能有更多人了解咱們的風箏文化,把這手藝傳承下去。”隊員們一邊認真聆聽,一邊仔細觀察著制作過程,對風箏制作的復雜工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圖為講解員向隊員們講解風箏制作的場景。劉培祿供圖
在年畫博物館,一幅幅形狀精美、題材多樣的楊家埠木板年畫映入眼簾。這些年畫線條簡練流暢,色彩艷麗明快,構圖飽滿勻稱,無不展現著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隊員們被年畫的美麗所吸引,紛紛圍在展柜前觀察起來,并拿起手機拍攝。參觀結束后,隊員們也利用拍攝的照片,做成了系列合集,發布到平臺上,供人們瀏覽,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木板年畫文化。
圖為講解員介紹木版年畫制作過程的場景。王恩超供圖
在講解員的細致介紹下,深入了解了年畫從起稿、刻版到印刷、著色的完整制作流程。隊員王同學不禁感嘆:“以前只是覺得年畫好看,沒想到背后還有這么多的工序和文化內涵,真是大開眼界。”為了更深入地學習非遺技藝,隊員們參與了風箏扎制和年畫印刷的體驗活動。在制作藝人的耐心指導下,隊員們親手嘗試扎制風箏和印刷年畫,感受古老非遺技藝帶來的獨特魅力。盡管一開始困難重重,比如扎風箏時竹條總是固定不好,印刷年畫時顏料涂抹不均勻,但在藝人的幫助下,隊員們逐漸掌握了技巧,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隊員劉同學興奮地說:“當看到自己親手扎制的風箏和印刷的年畫時,那種成就感簡直無法言表,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非遺傳承人的不易。”
圖為實踐隊員們體驗年畫制作過程的場景。張芳瑜供圖
在實踐過程中,隊員們不僅親身體驗了非遺技藝的精妙,更深刻認識到,這些代代相傳的非遺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民族精神的瑰寶,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根脈與靈魂。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也讓隊員們切身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了他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文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踐隊隊長朱同學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實踐活動,盡我們的力量,讓更多的人了解楊家埠的風箏和年畫文化;氐綄W校后,我們會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等形式,向同學們宣傳非遺文化,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來。”

圖為實踐隊員在楊家埠前的合影。朱明哲供圖
未來,“溯往尋興”實踐隊將繼續在傳承文化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用青春的筆觸書寫中華文脈傳承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