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崔佳怡)8月7日至12日,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綠鏈興農調研隊”走進鹽城市現代綠色植保有限公司,沉浸式探訪農業綠色轉型的“鹽城實踐”。從企業文化墻里的初心故事,到座談會上的深度拆解,再到田間地頭的真實場景,調研隊通過深入調研探尋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抵達鹽城市現代綠色植保有限公司時,隊員們率先駐足于企業文化展示墻前。墻面上清晰呈現了企業的發展脈絡:初創階段專注綠色植保技術研發,隨后不斷擴大服務覆蓋的農田面積,目前已建成貫通上下游的全產業鏈協作網絡。
“早在成立初期,我們就認定綠色植保是農業走得遠、走得穩的關鍵。”隨著講解員的細致介紹,調研隊漸漸摸清了企業的“綠色家底”:歷經最初推廣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藥的階段,現已形成物理誘控、精準施藥、生態調控環環相扣的完整體系。那些農戶與技術員并肩防控病蟲害、豐收時捧起優質農產品的照片,更是讓“用綠色技術喚醒農田活力”的初心變得可觸可感,隊員們也由此對農業綠色轉型的實踐節奏有了初步感知。
帶著對企業文化墻的思考,調研隊走進座談區,與企業董事長展開深入交流。“咱們做綠色植保,從來不只是簡單‘少打藥’而是要對農業生產鏈條來一次‘系統重塑’。”董事長指著墻上的技術流程圖,語氣篤定地拆解起核心邏輯。
他進一步解釋,企業一方面通過物聯網設備24小時監測病蟲害動態,并結合實時更新的氣象與土壤數據,從而精準算出最佳防控時間,實現“蟲情到了才施藥,需要多少用多少”。另一方面,作為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試驗點”,企業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通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使更多農戶輕松掌握綠色植保技巧。此外,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下聯動合作社統一種植標準,向上對接加工企業打造綠色品牌,讓“種植—加工—銷售”的綠色價值鏈條環環相扣。
圖為團隊成員與企業董事長交流。崔佳怡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引進的“蘇椒大果717”新品種,在鹽城的土地上展現出強勁長勢,不僅品相佳,產量也比傳統品種高出不少,給農戶帶來顯著收益。遇到種植戶頭疼的辣椒落花落果問題,企業還會聯合分店的科技特派員和專家團隊,手把手教農戶技術、幫農戶解難題,農戶的收益也跟著水漲船高。這些具體實踐,為調研隊解開“全產業鏈如何實現綠色升級”的困惑提供了鮮活樣本。
座談結束后,調研隊走進企業合作的示范基地,實地見證綠色植保技術的田間實效。在智能防控示范區,植保無人機按照預設航線,將生物制劑均勻播撒在作物間。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無人機作業。崔佳怡供圖
“以前治蟲全靠老經驗,藥打多了怕燒苗,打少了怕治不住;現在不一樣了,數據說話,設備幫忙,藥少用了一大半,蟲照樣治得干干凈凈!”一位正在田間忙碌的農戶笑著感慨。綠色植保帶來的連鎖反應同樣值得關注:土壤污染減輕,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連續三年達100%,為農產品走向高端市場筑牢基礎。這片示范田,也成了農業綠色發展“理論落地實踐”的最佳教學現場。
圖為團隊成員實地觀察農作物。崔佳怡供圖
此次調研讓隊員們深切體會到:農業全產業鏈的綠色發展,從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概念,而是能在田埂間生根發芽、結出碩果的實踐。鹽城市現代綠色植保有限公司以技術創新為根基、以產業鏈協同為翅膀,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路子。未來,“綠鏈興農調研隊”將繼續深耕農業綠色發展研究,努力把“鹽城實踐”提煉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型,讓更多農業主體看見綠色轉型的清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跑出“綠色加速度”,讓希望的田野既收獲豐收,也留住綠水青山。
圖為團隊成員與企業董事長合影。崔佳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