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網,大學生新聞發布平臺
大學生新聞網

西京學院研究生會“古建新生,文脈長流”社會實踐團|科技賦能古建保護,助力鄉村文脈傳承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承載著千年的文明與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為探索古建筑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運用科技手段助力古建保護,2025年7月17日至7月24日,西京學院研究生會“古建新生,文脈長流”社會實踐團赴陜西省商洛市開展了以“科技賦能古建保護,助力鄉村文脈傳承”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考察當地古建筑的保護現狀與文旅開發潛力,并運用科技手段為古建保護注入新活力。
  
  一、實踐背景
  
  商洛,連接西北與華中的文明走廊,坐擁陜西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騾幫會館、武昌會館等商幫建筑群占地逾35000平方米,漫川古鎮留存明清建筑148座、馬頭墻98對,堪稱“地上博物館”。實踐團成員們先后探訪了商洛市商州區、山陽縣、丹鳳縣、洛南縣等地的二十余處古建筑,從秦嶺博物館到漫川古鎮,從船幫會館到洛南文廟,通過實地走訪、采訪當地居民、講解員及專家,深入了解商洛地區古建筑的保護現狀與文化傳承情況。
  
  二、實踐過程
  
  7月3日-10日,為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實踐團在線上分別舉行了啟動會與安全培訓會、社會實踐技能培訓會、行程安排與籌備分工會。會上實踐團成員王碩哲對實踐過程中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等注意事項進行說明;成員宦鼎慰整理團隊以往的社會實踐及調研經驗,具體介紹了線下調研過程中實地走訪、采訪各景區游客、文保員、咨詢文保專家等實踐方式;隊長王藝涵介紹實踐行程、確定任務分工、并組織實踐團提前在線上查找相關文獻資料、搜集問卷數據。同時,指導老師王育虔、聶滿堂出席會議并對具體安排提出改進建議和一些實際調研細節上的經驗補充,力求完成一場更具人文溫度的鄉村振興與古建守護之旅。
  
  【第一站秦嶺文脈,歷史回響】
  
  7月13日,實踐團首站來到秦嶺博物館。這座綜合性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商洛地區從史前時期到近代的歷史文化脈絡。在“商於古道”專題展廳,團隊成員通過出土文物、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方式,系統了解了這條古代交通要道的歷史地位。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館藏的漢代陶倉樓模型,其精巧的建筑結構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筑技藝。
  
  隨后,團隊前往位于商州區大趙峪街道的四皓祠。這座為紀念秦漢時期“商山四皓”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現存建筑為清代重修。在文保員張老師的講解下,成員們了解到:四皓祠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建筑風格,中軸對稱布局,由山門、拜殿、正殿組成。技術組成員使用APP系統對建筑進行了數據測量,重點記錄了斗拱、梁架等關鍵部位的現狀。訪談組則圍繞“古建筑日常維護”主題,與管理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
  
  【第二站漫川秦風,古鎮新韻】
  
  7月14日,實踐團深入山陽縣漫川古鎮。這座因水陸碼頭而興盛的千年古鎮,至今保存著獨特的“小橋、流水、人家”格局。隊員們漫步于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兩側明清風格的古民居鱗次櫛比,精美的磚雕、木雕訴說著昔日的繁華。調研重點聚焦于古鎮如何在旅游開發中平衡保護與利用。訪談組與當地商戶、居民深入交流,了解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模式及其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技術組成員則利用“基于嵌入式的古建保護APP系統”,對幾處代表性老宅的室內溫濕度進行了多點監測,為評估其保存環境提供了數據支撐。
  
  【第三站雙樓輝映,匠心永存】
  
  7月15日,團隊聚焦山陽縣的關帝廟、馬王廟及騾幫會館,重點探訪了聞名遐邇的“雙戲樓”。這座位于同一廟宇院落內、面對面而建的雙戲臺,形制獨特,國內罕見。在文保專家的講解下,隊員們詳細了解了其建筑特色和歷史功能,同時詳細記錄了當地對“雙戲樓”所采取的獨特保護措施及其在民俗活動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站商賈印記,錢莊遺風】
  
  7月16日,實踐團走訪了漫川古鎮內的武昌館和“黃聚興”錢莊舊址。武昌館見證了歷史上湖廣移民的足跡,而“黃聚興”錢莊則是清代晉商在漫川經營金融業的實物例證。隊員們仔細考察了錢莊的高墻、小窗、金庫等體現安全防衛功能的建筑細節,感受古代商業建筑的智慧。同時,在調研過程中使用APP系統,對錢莊金庫內部這一相對封閉空間的溫濕度進行了連續監測,并將數據實時上傳至手機端分析,探討此類環境對建筑本體的潛在影響。此外,也與周邊居民進行了訪談,了解這些商幫會館建筑承載的商貿文化及其在文旅融合中的價值。
  
  【第五站古塔巍巍,城墻滄桑】
  
  7月17日,團隊考察了山陽縣標志性古建筑——豐陽塔及部分古城墻遺址。豐陽塔挺拔秀麗,歷經風雨,隊員們環繞塔基,觀察其建筑風格與損毀狀況。面對殘存的古城墻,隊員們在調研過程中仔細辨認了磚石結構,討論其歷史防御功能與現代保護困境。
  
  【第六站對話文保,溯源歷史】
  
  7月18日,實踐團返回商州區,在指導老師王育虔、聶滿堂老師的帶領下,首站拜訪商洛市文旅局文物科,與科室負責人及專家進行了座談,系統了解了商洛市古建筑資源的整體分布、保護現狀、面臨的主要挑戰,如資金、技術、人才等,以及未來的保護規劃。下午,團隊先后考察了大云寺和商洛博物館。在博物館內,隊員們結合前幾日實地所見,通過豐富的館藏文物和史料,深化了對商洛古建筑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的理解。技術組在博物館專業人員指導下,嘗試在模擬展陳環境中測試APP系統的煙霧檢測模塊靈敏度,探討其在文博場館消防安全中的潛在應用價值。
  
  【第七站雙塔凌云,守護有責】
  
  7月19日,實踐團登臨商州區的龍山,探訪矗立山巔的龍山雙塔。雙塔東西對峙,氣勢雄偉,是商州古城的重要地標。隊員們克服登山困難,近距離觀察塔體磚石結構、層檐特點和風化情況。隨后,團隊前往商州區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向一線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實踐團此行目的及APP系統的功能,并就古建筑日常巡查、監測技術需求等進行了深入交流,文物管理中心人員對APP系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同時也給出了測繪距離、閾值、設計成本等寶貴的改進建議。
  
  【第八站城隍庇佑,書院書香】
  
  7月20日,實踐團前往商州區城隍廟遺址,在館長的陪同下進行了參觀,館長就城隍廟修繕及壁畫的保護進行了講解。隨后,城隍廟資深講解員劉爺爺為團隊成員講解了城隍廟的歷史及自身參與的古建保護工作。下午,實踐團前往了商山書院(現商州中學校舊址)進行了參觀。此次走訪不僅讓團隊切身感受到商洛市為保護古建筑所做的持續努力,也深刻領略了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九站丹江帆影,會館雄風】
  
  7月21日,實踐團抵達丹鳳縣,首站參觀被譽為“水陸碼頭活化石”的船幫會館,又稱明王宮或平浪宮。這座由清代船工集資修建的會館,將北方建筑的大氣與南方建筑的靈秀巧妙融合,尤其是其華麗精美的磚雕和木雕令人嘆為觀止。隊員們仔細研究了會館與丹江河道的地理關系,體會古代工匠利用自然、順應環境的智慧。技術組在會館戲樓等核心區域部署了APP系統的震動檢測模塊,模擬評估人流密集或活動舉辦時對古建筑結構可能產生的振動影響,并將數據實時回傳分析。
  
  下午,實踐團前往二郎廟進行調研,重點調研了社區如何依托傳統廟宇空間舉辦描繪等文化活動,傳承地方民俗,并以此凝聚社區力量、帶動旅游消費。隊員們觀察記錄了二郎廟建筑現狀和使用痕跡,同時在廟宇的香火集中區域附近,有針對性地測試了APP系統煙霧檢測模塊在復雜煙氣環境下的工作性能與報警閾值設定的合理性,確保其既能有效預警真實火情,又能避免日常香火產生的誤報。
  
  【第十站棣花尋蹤,驛路新篇】
  
  7月22日,團隊深入賈平凹筆下的人文故地——棣花古鎮。隊員們漫步于清風老街,探訪了宋金邊城、二郎廟等歷史遺跡,感受濃厚的文學氛圍與現代旅游開發的活力。重點考察了修復后的棣花驛,了解其作為古代驛站的歷史功能及現今的文旅定位。團隊成員廣泛接觸游客和經營者,調研古鎮文旅開發模式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實際帶動效果。技術組在古鎮內選擇了幾處代表性古建筑,如老宅、驛站大堂等,使用APP系統進行周期性溫濕度數據采集,對比不同功能空間的環境差異,為精細化保護提供參考。
  
  【第十一站文廟儒風,古塔玄機】
  
  7月23日,團隊轉戰洛南縣,首先參觀了洛南文廟。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文廟大成殿莊嚴肅穆,戟門、欞星門等建筑保存較好。隊員們詳細記錄了大成殿的梁架結構、斗拱形制和彩繪紋飾,分析其建筑藝術價值。下午探訪了造型獨特的八卦塔,圍繞其建筑特色和象征意義展開調研,并使用APP對塔體進行了基礎測繪和環境監測。
  
  【第十二站字圣故里,飛閣流丹】
  
  7月24日,實踐收官之行來到洛南縣倉頡園和云燕樓。在倉頡園,隊員們懷著敬意探尋漢字起源的文化圣地,感受“字圣”倉頡的偉大貢獻,理解文化遺產對地方認同感塑造的重要性。云燕樓則以其精巧的設計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團隊成員聚焦于倉頡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教育功能發揮,對附近居民及游客進行了訪談了解。
  
  三、實踐感悟
  
  王藝涵:作為團隊負責人,這次實踐讓我對文化遺產保護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洛南文廟的大成殿前,當我看到那些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然精美的彩繪藻井時,突然理解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但更讓我震撼的是與當地文保員的對話——他們拿著微薄的薪水,卻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這些古建。這讓我意識到,古建保護不僅需要技術手段,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堅守。我們研發的APP系統只是工具,真正的保護力量來自于人們對文化的敬畏與熱愛。未來,我計劃將審計專業知識運用到文物保護資金監管領域,為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專業力量。
  
  王碩哲:科技是古建保護強大的助推器,但人文關懷才是根本動力。商洛當地文保員數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堅守、老工匠“機器測不出木頭里的故事”的感慨,以及居民口述歷史的鮮活記憶,都時刻警醒我:技術再先進,其終極價值在于服務于文化傳承這一核心。真正的“古建新生”,不僅需要科技手段解決“建筑破損”的物質問題,更要依靠一代代人的敬畏與熱愛,去彌合“人文斷層”,讓冰冷的建筑數據承載起有溫度的故事與精神。這要求我們在未來的技術開發中,始終將人的因素、文化的情感置于首位,實現科技工具性與人文目的性的深度融合。
  
  朱夢琦:在漫川古鎮的雙戲樓上,我們聽文保員講述了曾經戲樓演出的故事。當他們用滄桑的嗓音唱起傳統劇目時,斑駁的戲臺仿佛重現昔日繁華。這種鮮活的文化傳承讓我明白,古建筑保護不能只停留在“修舊如舊”的物質層面。回校后,我立即聯系了學校學生會,計劃將戲劇引入校園文化展示中。審計專業出身的我,還特別關注到古鎮旅游收入的分配問題,這為我的畢業論文提供了寶貴案例。
  
  張皓植:負責訪談工作的過程中,一個細節讓我久久難忘:在船幫會館,80歲的李奶奶仍清楚記得兒時聽父輩講述的船幫故事。但當問及年輕人時,大多數人卻對這些歷史知之甚少。這種代際記憶斷層讓我意識到,古建保護中的“人文斷層”比“建筑破損”更值得警惕。我建議在APP中加入“口述歷史”功能,用數字化手段保存這些鮮活記憶。這也讓我反思:審計工作不僅要關注數字,更要關注數字背后的人文價值。
  
  王嘉劍:作為團隊中的“藝術擔當”,我花了整整一天時間臨摹四皓祠的磚雕紋樣。當筆尖勾勒出那些精美圖案時,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匠心獨運”。但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傳統工藝正在失傳。在文旅局座談時,我提出了“非遺工坊+高校藝術專業”的傳承模式,得到當地部門的積極回應。這次實踐讓我確信:藝術專業的價值不僅在于創作,更在于守護文明的火種。
  
  劉馨蕊:透過鏡頭,我捕捉到了許多感人瞬間:文保員撫摸古墻時顫抖的手、老工匠修復木雕時專注的眼神、孩子們在古戲臺上奔跑的笑臉。這些畫面讓我明白,古建筑是有生命的,它們承載著人們的記憶與情感。我計劃用影像講述建筑背后的故事。作為攝影者,我不再只是記錄者,更要成為文化的傳播者。
  
  宦鼎慰:此次商洛之行,不僅是一次對古建筑的深度探訪,更是一堂生動的國情教育與責任擔當課。作為新時代的研究生,我深刻認識到:守護中華文脈,青年責無旁貸。面對古建保護中資金短缺、人才斷層、技術瓶頸等現實困境,如文保員待遇微薄、傳統工藝瀕危、防潮除濕等具體技術難題,我們無法袖手旁觀。未來,我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深化技術研發、推動文化傳播、關注制度設計,將個人專業所長與國家文化傳承的戰略需求緊密結合,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在守護民族根脈、堅定文化自信中的使命與擔當。
  
  團隊名稱:“古建新生,文脈長流”社會實踐團
  指導教師:王育虔、聶滿堂
  聯系人:王藝涵
    來源:王藝涵
    發布時間:2025-08-21    閱讀:
    掃一掃 分享悅讀
三下鄉推薦
三下鄉熱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观看黄色的网站| 天天射综合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快| 色婷婷激情综合|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好男人www社区| 国产精亚洲视频| 亚洲综合欧美日韩| 99r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免费区|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做| 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91偷偷久久做嫩草电影院|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 四影虎库1515mc海外|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与子乱勾搭对白在线观看| 美女教师一级毛片|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网站| 一定要抓住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 精品免费人成视频APP|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91精品视品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小说| 亚洲av日韩av综合| 激情综合五月天| 日本护士xxxx黑人巨大| 国产igao为爱做激情| 两个小姨子韩国电影| 男女猛烈xx00免费视频试看 | 91视频完整版高清| 精品无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性欧美激情videos|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