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下午,中國石油大學彩云協會陽育支教隊走進青島辛安街道趙家嶺社區,為當地鄉村孩子精心設計并開展 “可持續發展” 主題課程與情緒識別教育課程。通過科普講解、動手實驗與藝術表達相結合的形式,支教隊員將 “雙碳” 理念與心理健康知識融入課堂,在知識傳遞中搭建起大學生與鄉村孩子的溫暖連接。

(支教隊員進行知識講解 趙粟媛攝)
在 “可持續發展” 課程現場,支教隊員首先借助投影儀展示西北戈壁灘光伏基地的實景畫面,蔚藍的光伏板在戈壁上綿延鋪開的場景引發孩子們的關注。支教隊員結合畫面細致講解光伏板的發電原理,以及其在荒漠地區兼具發電與生態防護的雙重功能,讓孩子們直觀理解清潔能源對環境的積極意義。在垃圾分類知識環節,隊員通過生活案例解析與互動提問,引導孩子們認識不同垃圾的分類標準及回收價值。課堂上,孩子們圍繞日常環保實踐展開討論,從家庭中的廢品利用到社區里的新能源設施,逐步建立對資源循環利用的認知,現場形成熱烈的綠色發展理念交流氛圍。
課程中段,孩子們分組參與鹽水發電實驗,這一環節成為 “雙碳” 理念落地的生動實踐。支教隊員為每組同學配備實驗器材,耐心指導孩子們調試不同濃度的鹽水,觀察電流變化與燈泡亮度的關聯。隨著實驗推進,孩子們專注記錄數據,在操作中直觀感受 “鹽水發電” 這一清潔能源形式的原理。實驗結束后,在支教隊員的引導下,孩子們自發對實驗材料進行分類整理:銅片、鋅片等可回收材料被精準歸入 “可回收” 容器,實驗廢水則按規范流程處理,用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

(孩子們進行鹽水發電實驗 趙粟媛攝)
課后孩子們繪制了“未來能源小鎮” 涂鴉,風車、光伏板與鹽水發電塔錯落分布,生動展現了他們對新能源世界的想象。課程結束時,教室黑板旁的 “金點子” 墻已被孩子們書寫的綠色倡議便利貼覆蓋,成為童真環保理念的生動載體。
隨后開展的情緒識別課程中,支教隊員以 “情緒小怪獸” 為主題,引導孩子們通過繪畫表達對不同情緒的認知與理解。隊員們先通過故事講解幫助孩子們識別 “憤怒”“悲傷”“難過” 等基本情緒,再發放畫紙與顏料,鼓勵他們用色彩與圖案將情緒具象化。創作過程中,孩子們展現出細膩的情感感知力,一幅幅畫作雖筆觸稚嫩,卻傳遞出孩子們對情緒的獨特解讀與溫暖關懷。

(孩子們繪畫情緒小怪獸 趙粟媛攝)
活動尾聲,孩子們將完成的畫作小心翼翼地塞進支教隊員手中,作為課程結束的禮物。其中一幅畫著發光太陽的作品上,留有 “謝謝老師,我會保護地球,也會保護情緒” 的歪扭字跡,成為此次活動的溫暖注腳。支教隊員表示,鄉村孩子的純真與創造力令人動容,這場支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靈的雙向滋養。
此次活動通過貼合鄉村孩子認知特點的教學設計,既讓 “雙碳” 理念以可觸可感的方式走進孩童心中,也為他們搭建了情緒表達與心靈成長的平臺。中國石油大學陽育支教隊以實際行動踐行大學生社會責任,在鄉村教育的沃土上播撒綠色理念與心靈關懷的種子,為鄉村孩童的全面成長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