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 傳媒與外國語學院 當AI夢想照進革命老屋的斑駁土墻
小標題1:追尋足跡:窯洞深處的不滅星火
七月熾熱的陽光,潑灑在陜北楊家溝起伏的梁峁溝壑間,仿佛為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一支名為“時光剪影,鄉暖留痕”的青年志愿隊,懷揣著敬意與探索的熱情,踏入了這片銘刻著共和國壯闊史詩的土地——楊家溝革命紀念館。2025年7月19日,他們的腳步,在這里與歷史深情相擁。
當志愿者們進入展館時,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毛澤東同志舊居中,那張見證過無數不眠之夜的樸素書桌靜默無言;毛澤東舊居位于這黃土窯洞,簡樸粗糲,卻是扭轉乾坤的“最小司令部”。臨窗斑駁書桌上,油燈、硯臺、毛筆猶存,在此起草《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發出“曙光就在前面”的宣言;墻上軍事地圖密布標記,運籌帷幄間指揮三路大軍決勝中原。土炕木箱,陳設至簡,映照“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偉岸氣魄。一孔窯洞,承載星火燎原的信念,見證新中國破曉的曙光。講解員娓娓道來“十二月會議”的緊張氛圍和“曙光就在前面”的著名論斷誕生于此的歷史瞬間,隊員們頻頻點頭,捕捉著歷史的痕跡與此刻的感悟。周恩來同志故居內,一盞煤油燈仿佛仍在搖曳著往昔運籌帷幄的微光。年輕的隊員們屏息凝神,指尖撫過斑駁的土墻,偉人足跡的溫度穿透歲月,直抵心間。

小標題2:當科技魔法遇見山間童夢
帶著從歷史深處汲取的震撼力量與溫暖感動,志愿隊將鏡頭和熱情轉向了這片土地的今天——熱情淳樸的楊家溝鄉親。一方鋪著紅布的簡易背景前,快門輕響,定格下老人溝壑縱橫卻慈祥的笑臉,婦女們爽朗明快的勞作身影。最動人的一幕,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村里的孩子們。
“長大后想做什么呀?”志愿者蹲下身,目光溫柔地平視著孩子們清澈的眼睛。
“當消防員!”“當羽毛球運動員!”“造火箭!”童音清脆,帶著泥土的芬芳和未經雕琢的純真,夢想在黃土高原湛藍的天空下肆意飛揚,如同山澗奔涌的清泉。
此刻,科技的魔法悄然點亮了這份純真。隊員們亮出“夢想畫匣”——小巧的AI圖像生成設備。AI如神筆馬良般,將陜北窯洞變為羽毛球訓練場,將稚嫩的孩子變為消防員模樣。現實中的笑臉與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圖景,在生成的畫面上奇妙地交融在一起。科技的光芒,第一次如此生動地照進了孩子們的夢想世界。

小標題3:光影定格,溫暖在掌心流轉
夕陽為楊家溝的窯洞和山梁鍍上溫暖的金邊,活動也接近尾聲。這份融合了現實記錄與科技創想的珍貴心意,被賦予了更踏實的溫度。志愿隊員們將精心拍攝的傳統合影和充滿未來感的AI“夢想照”逐一沖洗出來,并用簡易相框裝裱好。他們鄭重地遞到每一位鄉親手中。
影像無聲,卻有力地串聯起昨日窯洞里的運籌帷幄與今日村落里的裊裊炊煙,更用科技之翼,溫柔地托舉起山野孩童心中那粒名為夢想的種子,指向遼闊的遠方。當“時光剪影,鄉暖留痕”志愿隊揮手告別楊家溝,回望這片浸潤著紅色基因的熱土,他們深知,這一刻的光影與感動,已深深鐫刻——鐫刻于紀念館磚石窗欞的歷史印記里,鐫刻于村民掌心緊握的溫暖相片中,更鐫刻在青年一代與紅色熱土血脈相連、同頻共振的青春記憶里。科技的溫度,人文的暖意,在楊家溝這片古老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交織成鄉村振興路上最動人、也最富時代氣息的風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