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芷鈞 文馨逸 彭宏遠 向寅 陳彥孜 鄭佳妮 周楚盈)2025年7月8日—7月17日,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躍而聲・躍響廣師”志愿服務隊為期十天的三下鄉活動圓滿落幕。此次活動依托該校音樂學院和美術學院的專業優勢,結合國家級大創《“紫韻AI・創藝鄉教”—AIGC賦能河源紫金鄉村音樂教育計劃》項目內容,在多個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圖為義教組與孩子們的合照)
在公益義教方面,服務隊為孩子們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課程。課程涵蓋唱歌、聲勢律動、音樂創編、舞蹈等藝術門類,以及植物拓印、蠟染等非遺傳承課程,還有畫臉譜、心理繪畫、武術等多元內容。
在非遺傳承類課程中,孩子們親身體驗蠟染、植物拓印,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創意手工與臉譜繪畫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曼陀羅繪畫、音樂創編、聲勢律動等藝術表達類課程,助力孩子們釋放情感;紅色教育課程通過故事講解、紅星制作、紅歌傳唱,讓紅色基因得以傳承;舞蹈、兒童戲劇表演提升了孩子們的藝術表現力與協作力,跆拳道訓練則起到了強健體魄、塑造品格的作用。這些課程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與藝術感知中,深入觸摸文化根脈,有效激發了他們對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這些課程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與藝術感知中,深入觸摸文化根脈,有效激發了他們對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圖為課堂上的作品展示)
調研工作聚焦客家山歌傳承,服務隊專訪了黃立勤、陳耀南、歐陽山、丘雪云四位老師。訪談圍繞傳承歷程、發展困境與創新路徑展開,深入探尋他們與客家山歌的結緣故事,了解吸引年輕群體的實踐做法,以及對傳統山歌創新的思考與探索。
黃立勤與山歌相伴半世紀,從劇團到文化館,堅信“山歌源于生活,面對傳承困境,他力推技術賦能傳統旋律,喚醒本土文化認同;陳耀南深耕山歌傳承數十年,曾帶隊經受住港臺音樂沖擊,退休后仍專注整理教材,攜其女將山歌帶向校園與海外,他力主多渠道傳播,堅守“文化不能斷”信念;歐陽山從藝四十載,嘗試山歌融搖滾,帶團赴法演出,現以“小劇目+新主題”突圍,多部作品獲國家級、省級獎項,讓山歌煥新彩;丘雪云的傳承之路同樣動人,2017年起,她受邀在市文化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等地開課,學生從少到多,覆蓋多專業多地域,十余年來,她深入校園、社區等開展公益教學,課堂生動,兼具教唱與文化講解,吸引力十足。
(圖為調研組與傳承人丘雪云的合照)
通過調研,團隊不僅深切感受到傳承人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從主動開展公益教學、潛心整理曲譜,到推動山歌海外傳播、大膽嘗試形式創新,更明晰了客家山歌傳承面臨的挑戰與突破方向,為后續助力這一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與實踐思路。
新媒體組在活動中肩負著記錄活動全程、傳播義教風采與客家文化的重要使命。他們圍繞公益義教活動、紅色文化傳承及客家山歌傳承等內容,通過拍攝照片、剪輯短視頻、撰寫推文等方式,多維度呈現活動亮點。鏡頭下,孩子們在蠟染課上的專注、紅歌傳唱時的激昂,以及客家山歌傳承人的動人故事被一一記錄。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
此次三下鄉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基層孩子帶去了知識與歡樂,進一步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讓志愿者們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與成長。今后,廣師大音樂學院將繼續以“百千萬工程”社會實踐為重要載體,引導師生在文旅推廣、非遺文化保護、美育義教等實踐中錘煉本領,將學科優勢轉化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實際效能,為廣東實現“兩個走在前列”目標持續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