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僅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寄托。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7月14日至18日,蘭州理工大學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螢火蟲”暑期社會實踐團奔赴黃河蘭州中山橋段,開展了“筑夢新時代,綠色黃河行”主題實踐活動。實踐團采用“調研+志愿+科普”三維模式,為黃河生態保護注入新活力。

圖為實踐小隊隊員與帶隊老師在學院樓前方合影。
調研先行,摸清生態“家底”
實踐團的首站是對黃河生態展開深度調研。成員們沿著蘭州中山橋段河岸,針對水質、沿岸植被、垃圾分布等關鍵生態要素,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他們積極走訪周邊居民、環衛人員。一位在黃河邊居住多年的老人說:“以前黃河水沒這么清澈,垃圾也多,這幾年政府大力治理,情況好了很多,但還是有些不自覺的人亂扔垃圾。”通過交流,實踐團全方位梳理了黃河蘭州段生態“脈絡”。

圖為實踐小隊隊員在黃河蘭州段沿岸發放問卷、與群眾交流。
志愿跟進,踐行護河擔當
在調研同時,實踐團的志愿行動也在火熱開展。成員們化身“護河衛士”,手持垃圾夾、垃圾袋等工具清理各類垃圾。面對隱藏在草叢、石縫中的垃圾,他們不怕臟、不怕累,徒手撿起。志愿者們還向沿岸群眾宣傳生態保護知識。一位小朋友看到志愿者們的行動后,主動加入清理隊伍,他表示:“我也要保護黃河,讓它變得更干凈。”

圖為實踐小隊隊員清理黃河蘭州段中山橋沿岸垃圾,張貼環保標語。
科普賦能,播撒綠色種子
為擴大黃河生態保護影響力,實踐團開展了豐富的科普活動。在沿岸社區、廣場,實踐團布置展板展示黃河風光、生態價值及面臨的挑戰,播放科普視頻呈現黃河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組織知識問答活動并準備環保小禮品吸引市民參與。孩子們對科普活動熱情極高,一位參與活動的家長說道:“這樣的科普活動特別好,能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生態保護意識。”

圖為實踐小隊隊員開展微宣講活動,向群眾發放環保手冊。
此次實踐活動,蘭州理工大學“螢火蟲”實踐團用創新“三維模式”開展黃河生態保護工作。他們通過調研洞察生態需求,以志愿踐行護河使命,借科普傳遞綠色希望。黃河生態保護任重道遠,期待更多青春力量投身其中,共同繪就黃河生態美好未來畫卷,讓母親河永遠奔騰不息,造福中華民族。

圖為蘭州理工大學“螢火蟲”暑期社會實踐小隊在黃河沿岸蘭州中山橋段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