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大革命時期黨的農民運動經過,傳承和弘揚前輩們崇高的精神,“荊楚丹心,薪火江城”小分隊踏入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感受到了農民運動對于大革命的重要作用,并從蘇區的故事中汲取了精神力量,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領袖對農民問題十分重視。1926年9月,他發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論述了農民運動與國民革命的關系,指出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宗法封建的地主階級特權,要靠“農民從鄉村中奮起打倒”。他指出,與工人階級首先進行經濟斗爭不同,“鄉村的農民,則一起來便碰著那土豪劣紳大地主幾千年來持以壓榨農民的政權(這個地主政權即軍閥政權的真正基礎),非推翻這個壓榨的政權,便不能有農民的地位,這是現時中國農民運動的一個最大的特色”。12月20日,領袖出席湖南全省第一次農、工代表大會的歡迎會,在作《工農商學聯合的問題》演說時指出:“國民革命是各階級聯合革命,但有一個中心問題。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就是農民問題,一切都要靠農民問題的解決。”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領袖到湖南的湘潭、湘鄉、衡山、醴陵和長沙等縣考察農民運動。他召集農民和農運工作者開各種類型的調查會,獲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寫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于3月在《戰士》周報上公開發表。在這個報告中,他熱烈贊頌農民群眾打翻鄉村封建勢力的偉大功績,尖銳地批駁黨內外責難農民運動的各種謬論,闡明農民斗爭同革命成敗的密切關系。他指出:“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現在有了這個變動,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的黨派、革命的同志,都應當站在農民的前頭領導他們前進。他強調:必須依靠廣大貧農作“革命先鋒”,團結中農和其他可以爭取的力量,把農民組織起來,從政治上打擊地主,徹底摧毀地主階級的政權和武裝,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由農民協會掌握農村一切權力,然后進行減租減息、分配土地等斗爭。中共中央主管宣傳工作的瞿秋白很重視這個報告,于3月間在《向導》發表該文的前兩章。4月,當漢口長江書店以《湖南農民革命(一)》作書名將此報告公開出版時,瞿秋白為之寫了序。

蘇區精神
(一) 堅定信念
堅定信念是蘇區精神的靈魂。在風雨如晦的革命戰爭年代,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革命斗爭充滿生死考驗。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蘇區軍民堅持斗爭勝利的根本動力。

(二) 清正廉潔
清正廉潔是蘇區精神的品格。黨和蘇維埃政府注重干部作風和反腐倡廉建設,開展了黨史上第一次反腐肅貪斗爭,創建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形成了“蘇區干部好作風”,贏得蘇區人民的高度贊譽和衷心擁護。
(三) 求真務實
求真務實是蘇區精神的精髓。蘇區精神最本質的內涵是思想路線問題。蘇區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

(四) 一心為民
一心為民是蘇區精神的本質。在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深入開展土地革命,發展各項事業,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切實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受到蘇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擁戴,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作為承載特定歷史記憶的場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記錄與展示,更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初期對農民問題的重視——這一理念對后續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影響。其歷史價值不僅在于還原具體史實,更在于為理解中國革命與農民群體的關系提供了具象化的視角,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研究與教育意義。
作者:王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