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齡化社會與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的雙重背景下,浙江萬里學院設計藝術與建筑學院“稚鶴合筑 隅間共生”實踐團隊深入寧波鄞州區南裕小區,開展了一場關于“老幼共融”社區空間設計的創新探索。團隊以空間改造為切入點,推動代際融合,為老舊社區更新提供可借鑒的實踐方案。
一、社區現狀:機遇與挑戰并存
南裕小區,一個位于寧波鄞州中心城區的典型老舊社區,建成于2004年,總建筑面積9.3萬平方米,容納792戶居民。這里交通便利、配套豐富,卻也面臨著老舊社區的共性問題:
空間利用低效:道路不通暢,公共區域功能單一
設施適齡性差:現有設施無法滿足老幼群體差異化需求
代際互動缺失:老人與兒童活動空間相互隔離
二、深度調研:用專業方法發現真問題
團隊采用多元調研方法,精準把握社區需求:
定量分析: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差異化問卷
質性研究:通過深度訪談收集居民真實想法
行為觀察:繪制人流熱力圖,分析時空使用特征
需求評估:運用馬斯洛需求理論進行設施匹配度分析
調研發現核心矛盾:現有空間無法滿足老人社交尊重與兒童探索發展的雙重需求。
“老人的藤椅與兒童的滑梯,不該是社區的兩極,而應是對話的起點。”
“空間設計不是填滿角落,而是編織代際共生的‘社會毛細血管’。”
三、創新方案:三位一體改造策略
銹蝕的健身器材、被占用的綠地、孤立的塑料椅……這些碎片化的場景背后,是社區活力的流失。實踐隊基于對南裕小區的深入調研與分析,結合社區老幼共融的現實需求,以“安全、開放、健康、融合”為核心理念,提出“空間重構+功能復合+智慧服務”三位一體解決方案:
空間優化
“鶴徑”慢行系統:打通斷頭路,增設無障礙坡道與休憩節點,串聯幼兒園、綠地與養老服務中心。
“稚趣盒”模塊化設施:可移動的積木式座椅,白天為兒童攀爬架,傍晚轉換為老人棋牌桌。
功能復合
“記憶工坊”:祖孫共做寧波傳統紅幫裁縫手作,讓非遺傳承成為代際紐帶。
“潮汐廣場”:晨間太極、午后繪本角、傍晚廣場舞,同一空間因時制宜。
智慧服務
“一鍵呼”看護系統:兒童腕表與老人手環聯動,劃定電子圍欄,危險實時預警。
“代際積分”APP:共植綠植、參與活動可兌換社區服務,激勵互動。
四、特色項目:讓愿景落地
“隅間茶話”:將廢棄涼亭改造為代際交流角,融入寧波老式茶桌與兒童涂鴉墻。
“稚鶴學堂”:利用架空層打造老幼共學空間,開設方言故事會、手工藝作坊。
“時光廊橋”:在沿河綠道增設懷舊照片墻與互動游戲樁,讓歷史記憶與童真樂趣共存。
五、未來展望
該項目不僅是一次空間改造嘗試,更是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有益探索。通過促進代際互動,既能提升空間使用效率,又能增強社區凝聚力,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浙江萬里學院
作者:馬天鳴 熊蘇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