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煙臺大學建筑學院 “筑夢鄉韻” 實踐隊于 7 月 28 日至 8 月 3 日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徐莊鎮藤花峪村,以 “文化為根、藝術為橋、青春為筆” 為理念,通過空間活化、活動賦能、薪火相傳、風貌煥新、遺產守護五大行動探索鄉村文化振興的青年路徑,推動傳統村落在古今交融中煥發新活力。
一、“空間煥活”賦能:閑置院落煥藝館,鄉土文脈筑新基
文化振興離不開承載鄉愁的物理空間。“筑夢鄉韻”實踐隊秉持 “保留鄉土味、融入現代感” 原則,對村內閑置院落進行更新改造,打造 “和美鄉村藝術館”。團隊將紫藤花、石磨等鄉土元素巧妙融入空間布局與展陳設計,同時運用專業知識引入藝術裝置,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館內紫藤花主題字畫與藝術裝置相互呼應,村民們贊不絕口:“這才是咱村自己的藝術館,既有熟悉的鄉土氣,又有新鮮的現代味!”,成為專業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
二、“弦歌湖畔”凝情:湖畔弦歌傳城鄉,文化活力漾鄉野
文化振興需要激活村民的參與熱情。一場主題為“珍愛和平·青春禮贊”的交響音詩畫音樂會在翼云湖畔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山亭區徐莊鎮人民政府、山亭區翼龍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是山亭區有史以來首場交響音樂會,也是煙臺大學駐村第一書記積極聯系促成的又一重要文化惠民活動。從場地布置到節目組織,實踐隊與村民們一起搭舞臺、搬座椅,協助此次音樂會的完美演出。村民歡聚一堂、歡笑鼓掌,藝術成為連接城鄉、凝聚人心的重要紐帶。
三、“童心育美”啟智:畫筆筑夢潤童心,薪火相傳育新苗
文化振興需要代際接力的傳承力量。實踐隊在藤花峪村 “山海情・七彩夢” 愛心托管夏令營開設 “畫筆繪夢想” 課堂,隊員們教孩子們繪家鄉山水、心中童話,通過游戲、故事傳遞 “海納百川、敢為人先”的煙大精神,畫紙上的“鐘樓”輪廓成為孩子們心中向往未來的種子。這既是煙臺大學千名學子奔赴九省開展鄉村兒童關愛實踐的生動縮影,更是學校實踐育人理念的鮮活體現,為鄉村教育振興注入了溫暖堅定的青春力量。
四、“墻繪傳情”煥彩:紫藤映墻書振興,鄉容煥彩展新顏
文化振興需要看得見的精神符號。實踐隊聚焦村主干道墻面開展鄉村振興主題墻繪。隊員們分工協作,將遒勁紫藤枝蔓、串串藤花與紅五星歷史印記相呼應,搭配 “鄉村振興”等標語,使單調墻面轉化為串聯歷史記憶與鄉村新貌的 “文化宣傳欄”。村民紛紛駐足觀賞這承載過往與希望的畫面,整個村莊因這抹綴著紫藤花影的獨特色彩,煥發出跨越時空的生機與活力。
五、“遺產守脈”延續:古村肌理承非遺,活態傳承續文脈
文化振興需要守護歷史的活態遺產。實踐隊走進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示范區,沿青石板路探訪古村肌理,指尖觸碰斑駁的雕花木門,聆聽非遺傳承人講述技藝傳承史。在非遺工作室,隊員們觀摩老藝人演示的傳統工藝,記錄村落保護的創新實踐,在古村與新韻的交融中,感受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踐行 “保護一方遺產,守護一份鄉愁” 的文化擔當。
六、校地共筑:搭建融合載體,延續青春擔當
在藤花峪村榴棗驛站舉行 的“煙臺大學建筑學院產學研實習實踐基地” 掛牌儀式上,駐村第一書記王雪峰與團隊成員共同揭牌,搭建起校地合作與理論實踐對接的長效平臺。團隊成員榮獲由共青團山亭區委、徐莊鎮人民政府頒發的 “優秀志愿者” 證書,從基地掛牌到榮譽加身,不僅是對實踐成果的肯定,更讓山海情誼愈發深厚。

此次實踐中,團隊以藝術為橋、真情為墨,在藤花峪的土地上寫下青春答卷。下一步,團隊將帶著這份實踐收獲繼續扎根鄉土,讓更多像藤花峪這樣的村落,因青年的參與讓文化更鮮活、振興更有力,以實際行動踐行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的青春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