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財經大學梅西學院“鋤禾者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溯源糧安路 解碼蘇糧鏈”為主題,走進江蘇省糧食集團及其下屬企業,開展為期15天的深入調研。
團隊通過“訪談+參觀”的遞進式調研,從糧食儲備、糧食貿易、糧食物流、糧食加工四個維度,系統解構現代化糧油產業鏈供應鏈的運行機制,感受江蘇在智慧儲糧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深刻理解“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產業支撐,激發新時代青年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與擔當。
對話產業一線:解碼糧油企業的“生存法則”與發展瓶頸
訪談期間,團隊先后走訪省儲備糧公司、江海糧油公司等多家龍頭企業,與30余位企業負責人、部門管理層及業務骨干深入交流。在省儲備糧公司,相關負責人詳細解讀省級儲備糧輪換管理政策,包括輪換周期、輪換補貼機制以及“優糧優儲”技術規范,介紹儲備糧智慧管理平臺,該平臺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從入庫質檢到出庫監管的全流程數字化追蹤,確保全省各儲備庫在糧食購銷環節實現標準化作業。
江海糧油公司作為長三角重要的糧油進口樞紐,年貨物吞吐量超千萬噸。面對國際糧食貿易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如何化解進口糧食風險成為江蘇省糧食進口、貿易、物流需要面對的主要課題。鮮活的一線洞察讓書本上的“產業鏈協同”“供應鏈韌性”等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同時增加了對糧食貿易、物流、加工、儲備跨環節產業聯動的實踐認知。
圖為蘇糧米業集團訪談畫面,謝欣辰供圖

圖為省儲備糧集團訪談畫面,高昕怡供圖

圖為省江海公司參觀畫面,郁蔥聰供圖
沉浸式體驗:從原糧到成品糧的“實景課堂”
實地參觀環節,團隊深入糧油產業鏈核心環節,零距離感受現代糧倉的科技魅力與匠心傳承。在蘇三零海安糧食收儲庫,觸摸內環流控溫系統的 “低溫倉壁”,15℃的恒溫環境讓糧堆“沉睡”在最佳保鮮狀態,技術員現場演示了如何通過智能糧情監測系統實現“千里之外,糧情盡在掌握”。轉戰長江黃金水道,團隊先后走訪張家港糧油碼頭和如皋糧油物流碼頭兩大樞紐,在機器轟鳴的作業現場,團隊完整追蹤了10萬噸進口大豆的“中國之旅”,親身感受“水鐵無縫銜接”的物流效率。在蘇三零面粉廠,團隊見證了“一粒麥的蛻變”,從原料入廠的近紅外檢測,到“八皮七心”的精細研磨,再到成品出庫的全程質量追溯,目睹了普通小麥如何變身為滿足客戶需求的定制化專用面粉。
通過此次糧食產業深度調研,“鋤禾者說”實踐團隊系統了解了江蘇省糧油產業鏈供應鏈的運行機制,實現了從理論認知到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學生們既建立了完整的糧油產業鏈知識框架,深化了對糧食安全戰略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將學術研究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的能力,為未來專業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此次調研活動為培養懂糧食、愛糧食的新時代青年人才探索了有效路徑。

圖為 “鋤禾者說”團隊合影,方玟博供圖
通過此次調研,同學們表示,將以此為新起點,繼續深耕糧食安全領域研究。在未來的研究路上,團隊會帶著這份在實踐中收獲的“產業溫度”繼續前行,讓理論與實踐在學術探索中真正同頻共振,帶著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堅定信念,在守護“中國飯碗”的征程上步履不停,用青春力量筑牢糧安防線,讓每一粒糧食都閃耀價值,讓青春在守護大國糧倉的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通訊員:高昕怡 謝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