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鄉村振興,應鄉村教育之需。
那天清晨,陽光在微風中揮灑,來自六盤水師范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與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共同組建的“六師-深大‘逐夢引航者’聯合實踐團”實踐團背上行囊共同抵達支教目的地——舊營鄉中學。
(圖為實踐隊抵達舊營鄉中學時的合照留念通訊員張喬敏)
教育調研
實踐團的成員們調查問卷、談訪交流,實際分析舊營鄉中學科普教育資源數字化現狀與教學設施等情況作為教學活動的第一手材料,針對性的進行靈活調整課程和方法,更充分有效地引導學生探索未知,也剛好的走近孩子們,走以踔厲奮發、走向初心使命……支教隊員們發揮專業特長,開設了計算機基礎、科普實驗等音體美一系列豐富的課程。
懷著“以愛為橋·共筑未來”的初衷,葆著賡續山海的耕耘之志的使命,秉持播種知識的信念,隊員們堅毅勇敢地踏上了三尺講臺,將知識和經驗向孩子們娓娓道來,彈奏了一曲曲動人心魄的青春序章。
在化學科普課堂上,硅酸鈉溶液中逐漸“生長”出的晶體引得學生連連驚嘆:“這怎么像珊瑚一樣從水里長出來,好神奇,它會一直生長嗎?以后會出現其他顏色嗎?這是怎么形成呀?……”面對同學們好奇的連連發問,小老師耐心為同學們講解分析、一一解答疑惑,一起實際操作實踐,讓同學們感受化學的趣味及魅力。
(圖為隊員鄒之月講解實驗原理通訊員張喬敏)
(圖為舊營鄉的同學的課堂成果通訊員趙麗攝)
反復修改教案、打磨細節,在備課室里來來回回試講、調整,只為呈現更好的課堂,精心設計著每一堂課,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同學們們勇敢積極提問題、主動回答問題,在隊員們的啟發帶領下,孩子們不僅在知識點上有所進益,更培養了敢于質疑,積極交流的品質。他們的每一個疑問、每一次進步,這都是教育的力量和意義。
(圖為隊員張喬敏進行數學教學通訊員趙麗)
在夜幕降臨的傍晚,明亮的教室里,隊員們與孩子們圍成圍坐成圈,將身心浸潤于知識的交流,面對孩子們作業中遇到的難題,隊員們始終保持著耐心與細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他們講解思路。在輔導過程中,隊員們不僅關注知識的講解,更注重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提問,引導孩子們學會總結歸納,舉一反三。
(圖為隊員蘭嫻榮為同學們做題時的疑惑通訊員楊雄微)
(圖為隊員雷真講解示范實驗通訊員吳山奇)
實踐團成員根據實際,針對基礎知識薄弱、注重教學節奏的把控,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樂趣性,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集思廣益,引導小組成員間主動分享想法,鼓勵提出不同觀點,共同驗證等方法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讓合作不僅是任務分工,更成為彼此啟發、共同進步的學習過程。
(圖為同學們小組操作趣味實驗通訊員雷真攝)
同時,隊員們注重課外陪伴與多元趣味互動,常和他們一起開展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在揮拍擊球時的暢快節奏中、來回切磋的歡聲笑語力以及配合時彼此鼓勁與默契,讓每一段課外時光都充滿歡樂與活力。
(圖為隊員吳山奇和同學們打乒乓球通訊員宋聚熒)
燭照星河,“育”見未來——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有人說,青春是絢爛的煙火,短暫而耀眼;也有人說,青春是奔涌的河流,熱烈而奔放。而實踐團以青春,選擇了一條播種希望的道路——支教。這不僅帶給孩子知識視野的擴展、播下科學希望的種子、為鄉村人才培育注入動力。同時,這更是屬于實踐團自己的成長禮贊!為教育公平貢獻青春力量。為鄉村振興、科教興國、民族復興添磚加瓦。
(通訊員:六師—深大“逐夢引航者”聯合實踐團 張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