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尋先輩足跡,回望發展歷程
第一天我們首先在揚州參觀了張愛萍將軍考察舊址。紀念館中,我們看到了張愛萍將軍在文革期間親自下鄉與基層人民同甘苦的事跡。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以張將軍為代表的一眾共產黨員,在鄉村建設上不怕吃苦,腳踏實地的優秀品質。張將軍和藹可親,和農民能夠平等地探討交流,因為他相信人民的智慧。我們大學生在探討三農問題時,同樣不應該高談闊論。在方巷的日子里,張愛萍將軍留給方巷人民的,是永恒的精神財富。
(二)宣揚家風建設,發現和諧鄉村
焦循故居不大,但是給人一種莊重典雅的感覺,這里的主題是家風。細想,鄉村中,最重要的約束之一,就是家風,一個家庭只有家風好,才能有所發展。對于現代人來說,家風的意義并未消減,只有建設好每一個小家,才能使整個大家平穩發展。在大力推行家風建設之后,許多地方尤其是農村的家風建設以及獲得了很大成效。在焦循故里,我們看著一條條古訓,深感家風之重要。
(三)尋訪大美沿湖,領悟創新之道
第一天下午我們來到了沿湖村,作為央視點明表揚的最美漁村,我們發現,沿湖村的發展與保護環境緊密相連。十幾年前,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漁民們結束水上漂泊,并借助地理優勢,發展起多項產業。曾經,人們在與自然的對抗中無所適從,而當下人們不僅不再需要面對那么多困難,反而能夠保護大自然。現在的沿湖村有星星點點的蘆葦灘、高低起伏的田埂,通向幽然的蓮花棧道,村民們怡然自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是沿湖村的一大特色。而這正是鄉村振興的真諦,既保護了環境,也提高了鄉村百姓的生活所水平,一舉兩得。
(四)深入三灣運河舊道,思考環境與農業興衰的關聯
第三天上午,我們首先來到了三灣濕地公園和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逐步的考察中我們意識到,鄉村振興并不是一味地去發展農業,而是提升農村的整體發展水平,發掘鄉村的潛力,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生態。三灣濕地公園恢復了揚州南部地區的大面積濕地,這對生態修復有著巨大意義。隨后我們參觀了大運河博物館,實際上,大運河對于中國的意義,不僅在于促進城市商業的繁榮發展,更在于促進農村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為農村提供了更多可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各個領域,鄉村振興可以說是最依賴環境的,古代人靠天吃飯,現在雖然有了很多技術,我們反而更應該愛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