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鄉發展高質量協同推進的新階段,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推動 “三農” 發展的核心部署,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鄉村文化的核心載體,其傳承與鄉村振興相輔相成。桂林市憑借獨特的地理與文化優勢,在非遺保護和鄉村產業發展上已有成效,但如何打破資源壁壘、促進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仍需探索。
為摸清桂林非遺保護傳承現狀與鄉村產業發展成效,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桂遺碼韻” 實踐隊以 “探尋桂林文化魅力,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為主題,深入相關地區開展實踐。團隊希望通過實地調研,探索非遺與鄉村產業融合的有效模式,為當地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與實踐依據。
觸摸傳統技藝,感受非遺魅力
實踐隊員們首先來到了桂林非遺體驗館,在這里,他們近距離接觸到了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拓印展示區,講解員詳細介紹了雕版彩印這一古老技藝的歷史淵源和制作流程。從雕版的精心雕刻到紙張的巧妙鋪展,再到拓印時力道的精準把控,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隊員們認真聆聽,不時提出疑問,深入了解這門技藝背后的故事,感受著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
圖為實踐隊員在非遺體驗館聽講解員介紹拓印 雷奕寧供圖
在雕版彩印體驗區,講解員手持拓印工具,向隊員們詳細介紹:“雕版彩印是古代印刷術的瑰寶,每一塊雕版都凝聚著匠人數月甚至數年的心血。但傳統記錄方式難以完整留存技藝細節,你們帶來的數字化技術,說不定能讓這門手藝更好地傳下去。” 隊員們一邊認真聆聽,一邊記錄拓印流程,從雕版紋理的拍攝到拓印步驟的視頻拆解,力求為雕版彩印建立全面的數字檔案。
圖為實踐隊員在非遺體驗館合照 雷奕寧供圖
記錄鄉村技藝,助力產業發展
魯家村是桂林鄉村振興的典范,這里不僅有著整潔的村容村貌,更因傳統豆腐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而聞名。村民們延續著古老的制作工藝,白嫩的豆腐散發著淳樸的香氣,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張特色名片。
圖為實踐隊員在魯家村的合照 雷奕寧供圖
實踐隊員們深入了解豆腐制作的全過程。他們從選材、浸泡、研磨到煮漿、點鹵、成型,一步步仔細觀察,并將豆腐制作過程中的各項數據進行詳細整理。
“我們家做豆腐幾十年了,從選豆、泡豆到磨漿、點鹵,全靠老經驗。可年輕人嫌麻煩不愿學,再過幾年,這些手藝說不定就沒人會了。” 村民王大叔的話,讓隊員們深感非遺傳承的緊迫性。為了留住這門傳統技藝,隊員們蹲守在豆腐坊,全程記錄制作過程,將選豆比例、浸泡時間、火候控制等關鍵數據一一整理歸檔。
通訊員:雷奕寧、杜良宇、龐志昆、龔志元、吳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