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部署,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的活態傳承,華南師范大學藝鄉童行突擊隊于8月4日至10日深入東莞市望牛墩社區,在鄭瑩潔、魏聰老師的專業指導下,圍繞嶺南傳統曲藝木魚歌開展“調研+實踐”系列活動,通過實地走訪摸清傳承痛點,依托美育課堂創新教學形式,讓千年木魚歌在鄉村兒童心中扎根,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調研尋脈:探尋傳承脈絡,解讀木魚歌的“守”與“盼”
在開展鄉村美育實踐前,藝鄉童行突擊隊率先啟動木魚歌專項調研,通過走訪木魚歌傳承人、參觀木魚歌傳習所、座談交流、梳理文獻等多種方式,全面掌握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承及發展現狀。
通過調研發現,木魚歌作為以說唱民間故事為核心的傳統藝術,雖地域特色濃郁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當前卻面臨著顯著的傳承困境:一是傳播形式單一,仍以傳統口頭傳唱為主,未能與現代傳播媒介有效結合;二是受眾群體斷層,青少年對該藝術形式的認知度較低,存在“后繼乏人”的風險。
“在與木魚歌傳承人李仲球老師的交流中,我們既看到了他們堅守傳承的匠心,也清晰地認識到,木魚歌要想在新時代延續生命力,就必須拓展新的發展路徑。”調研組長在調研總結中提到。基于調研結論,隊伍明確了核心方向——將木魚歌納入鄉村美育課堂,以教育為紐帶,推動這一嶺南曲藝在鄉村兒童群體中落地傳播。
實踐煥聲:多元課堂潤心,童聲唱響新韻
循著調研確定的方向,突擊隊在鄉村美育課堂上搭建起“認知—理解—演繹”階梯式教學體系,讓木魚歌的韻律一點點融入孩子們的日常,化作可感可演的文化體驗。
在認知啟蒙階段,隊員們帶著三弦樂器與木魚道具,教孩子們演唱木魚歌新編《甜甜蜜蜜的糖不甩》中的“糖不甩,糖不甩,圓圓滑滑一粒粒。”等經典唱段。孩子們以課桌為鼓、雙手為槌,跟著節奏拍出清脆旋律,在一次次互動探索中,逐步走進這門蘊含民生百態的藝術世界。一曲唱罷,余音繞梁,不少孩子表示,通過課堂接觸,他們對木魚歌有了全新認知。
在理解深化階段,老師進一步引導孩子研讀木魚歌經典曲目《花箋記》。通過逐句解析歌詞含義、講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語境,幫助孩子理解曲目意境。再組織集體朗讀活動,讓孩子在語言表達中感受作品蘊含的情感起伏,深化對木魚歌藝術價值的認知。
為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對木魚歌的理解,突擊隊結合兒童認知特點,編排了木魚歌主題情景劇。孩子們扮作劇中人物,有盲公坐在地上撥弄三弦,有新娘身著紅紗蹦跳,還有奶奶弓腰叮囑。通過身臨其境的表演,孩子們真切品味出木魚歌中的喜怒哀樂,一起訴說傳承木魚歌的期盼。
在畢業演出中,該情景劇作為核心節目亮相,贏得現場師生與家長的一致好評。通過這一創新形式,木魚歌成功從“歷史中的藝術”轉變為“孩子可參與的文化”,不僅讓鄉村兒童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更為木魚歌探索“非遺+教育”的傳承新模式提供了實踐樣本。
此次木魚歌實踐活動,不僅讓鄉村兒童觸摸到了家鄉文化的根脈,更為鄉村文化探索出一條“非遺+教育”的傳承新路徑。華師學子以青春之力,讓木魚歌這顆嶺南文化的璀璨明珠在鄉村童心中綻放新的光彩,也為鄉村文化振興奏響動人新韻。(通訊員:劉心草 黃臨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