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踐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宗旨,2025年7月4日-21日,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守護滏陽清流,智繪節水新篇——農業節水實踐與創新探索”實踐團,以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根本遵循,緊密圍繞滏陽河流域農業節水的實際需求,創新性地通過“調研-訪談-實踐-檢測-宣傳”五位一體的模式,全方位、系統性地探索農業節水的新路徑。
實踐啟程:問卷調研夯基礎,痛點聚焦明方向
在啟動籌備階段,實踐團以滏陽公園作為調研的起始點,積極面向廣大游客以及農戶發放了67份節水調查問卷。問卷聚焦于“農業灌溉方式認知”、“節水技術推廣阻礙”、“農戶設備使用意愿”等核心關鍵問題。通過深入調研發現,公眾對于農業節水技術的了解程度較為有限,同時設備初期投入成本過高、維護過程復雜繁瑣成為了當前農業節水工作推進的主要痛點;诖苏{研結果,實踐團進一步細化了訪談提綱,精心規劃實地考察路線,并制作完成了節水科普手冊以及技術介紹資料,為后續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校政聯動:專題研討破瓶頸,共探節水新良策
實踐團走進成安縣水利局,與水利局主任及技術負責人圍繞“華北農業節水政策實施路徑”、“滴灌噴灌技術推廣瓶頸”等重要議題展開深入學習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實踐團成員重點聚焦“管道輸水+智能灌溉”模式,系統采集了該模式的資金投入、覆蓋農田面積、節水效率等關鍵數據,并收集了多項政策性文件,為后續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依據和數據支撐。此外,實踐隊員與技術負責人圍繞節水領域的前沿成果展開熱烈探討。雙方深入交流農業節水技術的創新方向與應用場景,在思維碰撞中深化了對“科技賦能節水”理念的理解。技術負責人詳細分享了當前先進節水技術設備的研發應用情況,以及實際推廣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實踐隊員認真聆聽、積極提問,將專業知識與實踐需求緊密結合,深入思考如何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落地農業節水一線。

田間探真:示范田間觀實效,科技賦能節水創新
隨后,實踐團深入成安節水示范田,實地觀摩高效節水設備的運行情況。自走式灌溉機器人能夠根據預設的灌溉時間、范圍及水量,實現全程“無人化”操作;田間環境信息采集系統則通過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等數據,精準調控灌溉作業;農戶更是借助手機智能終端,輕松實現“一鍵精準灌溉”。實踐團成員在與農技人員的交流中深刻認識到,技術適配性以及農戶操作培訓是節水技術推廣過程中的關鍵所在。成員們結合自身專業所學,積極為技術改進提出了一系列優化建議,有力推動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水質護航:水質監測守底線,保障灌溉水源安全
實踐團針對滏陽河水質開展了專項檢測工作,重點對噴灌、滴灌用水的pH值、氨氮、COD三項核心指標進行監測。實測數據顯示,水樣pH值穩定保持在5—6之間,氨氮含量僅為0.2mg/L,COD值低至5mg/L,水質優良率達到了100%,這一檢測結果為節水技術的安全應用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科學依據,為探索滏陽河流域節水技術創新路徑、保障“源頭活水”安全貢獻了一定的力量。
農情深耕:扎根基層傳新知,技術對接搭橋梁
實踐團走進羅城頭村、尚壁村等地,累計走訪農戶100余戶,發放科普手冊300余份。通過“圍坐交談+實地觀察”的創新模式,團隊廣泛收集農戶對節水技術的接受意愿、價格承受范圍等反饋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農戶節水需求調研報告》。隊員們化身節水知識的“傳播者”,在采訪過程中持續向農戶發放科普手冊。這些手冊內容豐富,涵蓋了節水技巧、新型節水設備介紹等多方面知識,成為農戶們隨時可以查閱學習的“節水寶典”。通過這種多維度、全方位的宣傳推廣,節水技術與經驗在滏陽河流域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與普及。


從校園課堂到田間地頭,從理論學習到實踐創新,河北工程大學科信學院“守護滏陽清流,智繪節水新篇——農業節水實踐與創新探索”實踐團以“政策引導-技術支撐-農戶參與”為基本框架,成功構建起“調研-訪談-實踐-檢測-宣傳”的完整閉環,推動農業節水從理論層面逐步走向落地實踐,實現了全鏈條的深入探索。實踐團不僅為地方政府提供了詳實的數據支持,更通過廣泛的科普宣傳,成功激活了農戶的節水意識,為滏陽河流域節水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青春動力。
“守護滏陽清流,智繪節水新篇——農業節水實踐與創新探索”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但是,科信學院師生們對滏陽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關切與行動,步履未歇。他們將持續密切關注水資源高效利用領域,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農業現代化與節水型社會建設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