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就要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鄉村振興要靠產業,各地要各展其長,走適合自己的振興道路。”為深入了解鄉村產業經濟狀況,聚焦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巢湖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環巢湖古鎮經濟文化聯動發展調研團以“尋跡古韻,聚焦生態,傾聽民聲,探索破局”為其主線,深入柘皋,長臨河、中垾和烔煬四鎮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在歷史與現實的碰撞中,探尋古鎮經濟文化聯動發展新路徑。
圖為鏈動巢湖調研團成員參觀古鎮歷史建筑。董晶晶 供圖
在長臨河古鎮,調研團成員穿梭于百年郵政館、吳氏舊居等歷史建筑之間,聆聽守館人講述百年前這里作為重要書信中轉站承載的游子鄉愁。在烔煬老街,通過 AR 技術重現的李鴻章當鋪交易場景,讓 300 余間明清古建筑仿佛“活”了起來。在柘皋北閘老街,李記茶干等老字號店鋪沿用傳統工藝,六代傳承的鹵水配方成為獨特的文化。“那些明清古建筑仿佛‘活’了起來,讓我們對古鎮的歷史文化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調研團成員感慨道。此外,環巢湖古鎮保存了豐富的歷史遺存,涵蓋明清建筑、傳統手工藝、紅色文化等多元形態,這些文化資源既是古鎮發展的精神內核,也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中垾鎮,調研團看到“中垾番茄”產業的蓬勃發展。當地農戶依托三十余年的種植經驗,引入滴灌系統精準調控水肥,配合有機肥改良土壤,培育出“沙田多汁、酸甜適中”的優質番茄。部分農戶還主動擁抱電商浪潮,通過直播帶貨將番茄銷往全國。“我們的番茄品質好,現在通過網絡銷售,銷路也越來越廣了。”當地農戶自豪地說道。在烔煬鎮和柘皋鎮的稻蝦綜合種養基地,“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蓬勃發展,水稻與小龍蝦共生共長,既減少農藥使用,又實現“一田雙收”。長臨河古鎮則以垂釣中心和洼地吳采摘園為支點,構建多元化農業產業體系。調研團發現,環巢湖古鎮以生態種養與文旅開發深度融合為抓手,有效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功探索出生態與產業互促共進的發展新路徑。調研團成員在實地走訪中也深切感受到,這種發展模式不僅守護了巢湖沿岸的生態底色,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圖為鏈動巢湖調研團成員參觀古鎮生態農業園。孫梓馨 供圖
同時,調研團成員深入基層,與基層干部、農戶、商戶面對面交流。在村委會,基層干部與調研團成員分享了治理創新的經驗,但也表達了對更多資源支持的渴望:“我們這里發展得不錯,但也有很多困難,比如物流成本高、技術人才短缺等,希望政府和社會能多給我們一些支持。”在田埂上,農戶們講述了銷售渠道拓寬的欣喜,也表達了對物流、技術短板的擔憂。調研團發現,產業興旺的背后隱藏著技術升級的迫切需求,文旅融合的進程里亟待破解游客留存的難題。這些來自一線的聲音讓調研團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不能紙上談兵,必須扎根基層、傾聽民聲。
圖為鏈動巢湖調研團成員進行社會調研活動。董晶晶 供圖
然而,面對生態農業尾水治理、文旅資源碎片化、傳統產業升級等現實挑戰,需立足環巢湖古鎮發展痛點,結合實地調研成果,提出系統性破局方案,為古鎮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思路。針對“稻蝦共作”尾水處理難題,可引入生物凈化技術,在種養區域配套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實現尾水循環利用;在文旅融合方面,可編制巢湖古鎮文旅一體化發展規劃,依據古鎮特色來劃分功能區,提煉“環巢湖文化基因”深挖文化內核,開發系列主題文旅產品。在傳統產業升級上,可提出數字化賦能策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多媒體來展示,增加宣傳力度;提升各地品牌知名度。以創新思維推動環巢湖古鎮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破局,走出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圖為鏈動巢湖調研團成員合影。董晶晶 供圖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中,調研團以實地考察、深度訪談等方式收集一手資料,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需扎根實際、傾聽民聲,后續將聚焦問題形成調研報告,以專業知識與青春力量為古鎮探索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振興路徑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