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安徽理工大學“文蘊淮南,節氣共治”實踐團在指導教師曹太陽的帶領下,于6月28日至7月1日奔赴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壽縣,扎實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文化傳承與基層服務,通過沉浸式文化宣傳、深入鄉村調研、參與基層治理等多種形式,貢獻青春力量。
沉浸節氣文化,播撒智慧種子
實踐首站,團隊來到壽縣二十四節氣館。隊員們作為志愿者,積極協助館方工作,引導游客參與互動體驗并獲得一致好評。團隊成員通過問答、發放節氣主題書簽、明信片、扇子等小禮品,有效激發游客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二十四節氣館內豐富的生產農具、節氣美食、中藥材展示及多媒體資源,更讓隊員們理解節氣文化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
團隊成員在二十四節氣館進行游客問答互動(攝影:魏雅婷)
深入鄉村一線,踐行服務擔當
離開節氣館,團隊深入隱賢鎮牌坊村。6月30日清晨,隊員們來到村委會,認真清掃黨員活動室,擦拭桌椅門窗,為即將召開的黨員大會營造整潔環境。隨后,他們走村入戶,開展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基本情況的問卷調查。隊員們通過耐心溝通,有效填寫數份問卷,初步收集了關于農村種植結構、土地二次分配、宅基地了解程度等方面信息。下午,團隊走訪隱賢鎮老街,拍攝視頻宣傳素材,感受當地獨特的歷史風貌與民俗風情。
團隊成員協助村委會開展黨支部大會(攝影:魏雅婷)
7月1日,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團隊成員在村主要路口協助疏導交通,保障路過的村民和前往參加紀念活動的黨員的通行安全。在莊重的黨員大會期間,隊員們積極承擔會務服務,引導簽到、燒水端茶,展現了良好的協作精神和服務意識。“這些大學生真不錯,干活踏實,有禮貌!”牌坊村黨支部書記趙彬彬稱贊道。會后,隊員們主動整理會場,待會場恢復整潔后才離開。
牌坊村黨支部書記趙彬彬與團隊成員進行交流(攝影:魏雅婷)
躬行鄉土實踐,淬煉青春擔當
短短數日的壽縣之行,對安理學子而言,正是紅色基因、鄉土情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重淬煉。正如隊員周琦所說“以前總覺得鄉村振興是一個很大的概念,這次‘三下鄉’體驗下來才發現,它共同體現在每一次問卷調查的耐心問候中、每一句訪談的文化領悟中、每一次為民服務的溫暖笑容中。”隊員們走出校園,深入基層,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在服務村民的親身實踐中厚植了鄉土情懷,更在親身體驗中理解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深刻道理。
團隊在二十四節氣館合影留念(攝影:魏雅婷)
以青春之我,應國之號召,悟大地之文脈,踏鄉路,傳鄉音。此次“三下鄉”活動,是安徽理工大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引導青年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具體行動。團隊在壽縣留下的不僅僅是服務的汗水,更是青春的印記。他們用行動證明,當代大學生有抱負有能力,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貢獻智慧與力量,讓青春在服務奉獻中綻放絢麗之花。
撰稿人:王怡 汪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