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巢湖學院“生態文旅”調研團一行人踏上了前往馬鞍山市薛家洼的路程,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深入調研當地的生態修復與文旅融合發展現狀。實踐團隊通過實地考察、居民訪談等多種方式,全面探究了薛家洼從曾經的“散亂污”之地,逐漸轉變為如今的“長江風景區”的轉型過程。這一過程不僅見證了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顯著成效,也為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薛家洼地處長江東岸,曾因特殊地理位置成為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及漁船聚集區。據當地史料記載,2019年前,該區域分布大小砂石碼頭17處,各類漁船近百艘,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直排長江,岸邊堆積建筑廢料超2萬噸,生態環境惡化顯著。 2019年起,馬鞍山市啟動長江東岸綜合整治工程,對薛家洼實施專項治理:拆除全部非法碼頭及沿岸違建,清運各類垃圾廢料3.2萬噸,復綠面積達12萬平方米,建成親水棧道1.5公里、生態停車場3處。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薛家洼生態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明確長江十年禁漁政策,推動該區域治理進入新階段。
晨光中的薛家洼,蘆葦蕩里充滿歌聲,親水棧道上晨練者的身影與波光粼粼波光相映成趣。這副生機盎然的畫卷,讓初到此地的隊員們難以想象,五年前這里還是 機器轟鳴的砂石碼頭聚集地。團隊采訪了晨練者,“自己每天都來到薛家洼生態園晨練,已經成為了習慣,漫步在薛家洼的生態步道上,江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
團隊成員走訪了曾在此捕魚的村民,他指出曾經臟亂的碼頭已經蛻變為人們“拍照打卡點”,并且告訴團隊自從長江禁漁后,政府幫助這些漁民找了新的出路,現在每天巡江比打漁還上心。團隊統計顯示,像這樣轉型的漁民,政府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從靠江吃江到護江養江,我們找到了更有價值的漁獲。”他笑盈盈說道。

圖為調研團隊員采訪上岸漁民的場景。高寒煜 供圖
隨后,團隊有采訪了薛家洼生態園的保潔阿姨,她談到之前的環境非常惡劣,碼頭都是灰塵漫天飛舞,掃一圈要倒三車垃圾,經過總書記的來到與指導,現在半車都裝不滿。如今,她談到自己清掃的薛家洼,臉上掛滿了笑容與驕傲。她珍藏的照片里,從前的薛家洼堆滿建筑廢料,而現在她身后的垃圾桶分類標識鮮明。
最讓保潔阿姨自豪的是游客的變化:“過去人們都說捂著鼻子快步走,現在人人都舉著手機拍風景。
此外,團隊有幸采訪到護漁員,在值班室里,護漁員向隊員講述了薛家洼之前捕魚的生活和如今的生活。“我們的工作不僅是盯著江面,岸邊的情況也要留意。有時候會遇到一些人在江邊偷偷釣魚,我們要及時勸阻,向他們宣傳禁漁政策。”護漁員談到,雖然大部分人都能理解,但也會遇到一些不配合的情況,這時候需要耐心解釋。
調研結束時,夕陽正慢慢沉入長江。薛家洼的江面上,還有著輪船緩緩駛過。岸邊的生態步道上,有居民在散步,有游客在拍照,大家的臉上都帶著輕松的笑容。
五年前,這里還是臟亂的砂石碼頭,如今已經變成了干凈漂亮的生態園。曾經靠捕魚為生的漁民,現在成了巡邏員,護漁員等,每天認真地守護著長江;保潔阿姨也說,現在打掃起來輕松多了,游客們也都很愛護環境。
看著眼前的景象,調研團成員們都很有感觸。薛家洼的變化,是生態保護的成果,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從“散亂污”到“風景區”,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在為長江的生態保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守護下,薛家洼會越來越好,長江的生態環境也會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