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南京審計大學“青漪繪碳”社會實踐團隊在工程審計學院吳凱老師的指導下,奔赴宿遷、無錫兩地,開展以“再生水碳中和路徑優化”為主題的暑期調研。團隊立足工程審計專業特色,深入企業生產一線,探索多主體協同下的綠色技術應用,為鄉村振興中的環境治理與能源審計提供創新思路。
專業視角:審計技術護航綠色轉型
團隊首站來到國家能源集團宿遷發電有限公司,通過參觀廠史館,深入了解企業在高效靈活二次再熱發電技術領域的突破。宿遷電廠首創的“汽電雙驅”供熱技術、三閥一體聯合閥門等創新成果,展現了其在能源高效利用上的領先水平。團隊成員結合工程審計專業知識,重點分析了企業再生水處理系統與碳排放控制體系的運行效率,并通過數據建模繪制了全廠水平衡圖。調研發現,全生命周期審計能夠精準定位能效提升的關鍵節點,為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圖為南京審計大學 “青漪繪碳” 社會實踐小分隊在國家能源集團宿遷發電有限公司廠史館參觀學習。韓璐瑤通訊員攝
生態實踐:再生水系統的韌性探索
在運河宿遷港產業園,團隊實地考察了生態濕地與再生水處理全流程。宿遷電廠通過梯級利用補給水、循環處理煤泥水以及高鹽廢水零排放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團隊提出將“動態審計”理念融入環境績效評價體系,通過韌性指標量化水系統的抗風險能力,為鄉村水環境治理提供新視角。
圖為南京審計大學 “青漪繪碳” 社會實踐小分隊為在運河宿遷港產業園生態濕地考察再生水系統。韓璐瑤通訊員攝
車間研學:零碳技術的現場解碼
走進發電車間,團隊成員近距離觀察碳捕集與廢水零排放技術的實際應用。工程師詳細講解了智能發電控制系統的運行原理,學生們則從工程審計角度模擬分析了設備維護成本與能效關系。這種“理論+實踐”的研學模式,讓零碳技術從課本走向現實,深化了團隊對綠色轉型的理解。
圖為國家能源集團宿遷發電有限公司工程師向南京審計大學 “青漪繪碳” 社會實踐小分隊講解原理圖。韓璐瑤通訊員攝
無錫調研:再生水回用的經濟性分析
團隊還前往無錫冷瀆港、瑪橋浜等再生水利用節點,通過水質檢測與數據比對,評估了再生水在生態補水和工業回用中的效益。結合全成本審計方法,團隊提出優化再生水定價機制的建議,以提升其經濟性與可持續性,為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圖為南京審計大學“青漪繪碳”社會實踐小分隊在無錫冷瀆港開展再生水利用情況調研。韓璐瑤通訊員攝
以數字丈量生態,用專業注解未來。南京審計大學“青漪繪碳”團隊將工程審計的嚴謹與綠色發展的愿景相結合,在實踐中學思踐悟,為雙碳目標下的多主體協同治理貢獻青春智慧。未來,他們將繼續探索審計技術與綠色技術的深度融合,書寫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