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7月4日至9日,安徽理工大學“鱗火傳薪”實踐隊深入黃山市歙縣瞻淇村,通過古建探訪、非遺體驗、紅色研學等形式,探索文化傳承與鄉村發展新路徑。
探訪徽建瑰寶,感悟文化底蘊
在瞻淇村委原書記汪文華的引導下,實踐隊實地考察了汪裕壽宅、永馨堂、天心堂等保存完好的古宅。精美的石雕、木雕展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審美。在汪氏支祠,隊員們深入了解了魚燈文化中蘊含的“多子多福”等傳統期許與深厚的宗祠傳承淵源。團隊還拜訪了黃山瞻淇鄉村發展有限公司,獲悉該村正著力打造整村IP,并表達了利用專業特長為瞻淇村制作宣傳片的意愿。
參觀瞻淇村古建筑
體驗非遺技藝,守護匠心薪火
隊員們走進非遺傳承人汪師傅家中,學習瞻淇魚燈制作技藝。在師傅指導下,大家動手扎魚骨架、糊棉紙、上色。一天半的沉浸式體驗,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純手工制作的艱辛與傳承面臨的挑戰,同時也為魚燈精巧的可擺動結構所蘊含的古樸智慧所折服。
體驗魚燈制作
領略魚燈魅力,見證光影傳承
實踐期間,隊員們觀賞了精彩的瞻淇魚燈表演。每條魚燈需兩人默契配合(一人執頭,一人執尾),表演分為“鯉魚擺尾”“魚騰千里”“如魚得水”“魚躍龍門”四段,動作流暢,寓意吉祥。隊員們被傳承人十幾年如一日的堅守精神深深打動。
瞻淇魚燈表演(攝影:實踐隊成員)
基于實地調研、采訪和拍攝素材,實踐隊融合古宅魅力與現代審美,精心為瞻淇村制作了宣傳視頻。同時,團隊積極參與瞻淇整村IP孵化及古宅繪圖工作。實踐隊將做好總結并撰寫調研報告,助力瞻淇魚燈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