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5日,鄭州大學“河韻今昔”尋污護水實踐團奔赴河南周口太康縣渦河流域,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聚焦渦河生態治理與沿岸鄉村發展問題,深入村落、河道,通過走訪調研、對話村民與河長,探尋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可能路徑。
渦河之困:生態治理的復雜考題
踏入渦河太康段,實踐團直面的是水質長期處于劣Ⅴ類的嚴峻現實。近岸水域漂浮著塑料瓶、泡沫等垃圾,油污在河面形成深色斑塊,與河畔垂釣者的身影形成刺眼反差。“這河看著臟,以前魚多著呢,現在……”沿岸村民的嘆息,揭開了生態惡化的傷疤。
圖為太康河段污染狀況。梁欣雨 供圖
數據調研更顯治理壓力:沿岸37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率不足30%,大部分污水直排入河;農業面源污染疊加,化肥、農藥殘留隨雨水沖刷匯入河道。實踐團成員發現,雖有水利部門曾開展清潔行動,但“垃圾隨手倒、污水隨意排”的習慣,讓治理成果難以鞏固。
而在污染治理的矛盾中,垂釣者成為特殊存在。他們熟知渦河“脾氣”,卻對污染視而不見,“釣魚人盼水清,但也沒能力改變”,這種個體需求與生態責任的拉扯,為渦河治污增添了現實困境。
鄉村之惑:人口流失下的留人難題
走進馬場村,街道上寂靜得只剩下斑駁的老屋和零星乘涼的老人。“村里常住的人越來越少,大多數都是60歲以上的。”一位老人望著空蕩村道說。年輕人外出務工或遷居縣城,留守老人守著老宅薄田,依賴附近果場“帶點咸味”的水源生活,生活污水隨手潑在院外。實踐團成員與村民王大爺交流時,老人指著門前污水橫流的溝渠:“年輕人都出去了,沒人管這些,也沒能力管。”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當地居民。梁欣雨 供圖
在走訪的多個沿岸村莊中,情況普遍相似:房屋多為上世紀90年代建造,缺乏污水管網和垃圾收集設施;老人占據村落主體,超85%的留守比例,讓村莊失去了往日活力。他們對污染的認知多停留在“渦河水變臟了”,卻無力改變。“年輕時靠河吃河,現在看著它變樣,心里不是滋味。”72歲的趙奶奶回憶曾經河水可直飲的時光,“要是河水清了,村里環境好,興許孩子們能回來。”趙奶奶的期待,道出沿岸村民的共同心聲。實踐團意識到,渦河治污不僅是生態命題,更是鄉村留人、引才的關鍵抓手。
破局之路:治水與興村的協同探索
調研中,實踐團捕捉到渦河治理的積極信號。太康縣水利局曾于2023年底推進“渦河清潔行動”,組織志愿者清理河道,并向村民、垂釣者普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當地水利部門交流時,“三級河長制”“民間河長”等經驗被反復提及,浙江長興縣以治水帶動鄉村旅游的案例,更讓團隊看到“治水興村”的可能。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太康縣河長。梁欣雨 供圖
“要讓治水與興村同頻共振。”實踐團成員與當地河長探討時,提出“治污-留人-振興”的閉環思路:通過完善污水管網、推廣生態農業,破解污染難題;以水清岸綠為基礎,發展鄉村文旅、特色產業,吸引年輕人返鄉。
實踐團承諾,將整理調研數據、村民訴求與建議,形成報告反饋給當地政府。“我們想當‘橋梁’,讓青春力量融入渦河治污與鄉村振興的拼圖。”團隊負責人表示,期待以調研為起點,推動生態與鄉村的雙向賦能。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村委合影。梁欣雨 供圖
這場渦河之行,鄭州大學實踐團用腳步丈量生態痛點與鄉村需求,在治水與興村的交織難題中,嘗試勾勒青春破局的路徑。當生態治理與鄉村留人形成合力,或許渦河的“重生”與鄉村的“歸人”,都將從期待照進現實——這是青年實踐的意義,更是鄉村振興的希望微光。(通訊員 劉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