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鑄琴魂:張銀霞的蘇北琴書“守藝”路
近日,南京財經大學“古運新聲”大運河口述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宿遷市宿城區文化館,拜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北琴書的傳承人張銀霞。
練功房里張銀霞老師全神貫注地投入于表演,一手擊琴,一手打板,唱腔如金玉相擊,清亮悠揚穿透燥熱空氣。“古運新聲”團隊的年輕學子圍在她身旁,屏息凝神,被這聲音攫住心神。張銀霞老師的一句“到臨死那一天,只要還能張嘴,我能唱一句再走就最高興了”,像一顆投入水中的石子,在年輕的心湖漾開漣漪——何謂“非遺傳承”?眼前這近乎生命本能的執著,或許就是答案。
一諾千金:從病榻前到聚光燈下
1948年生于宿遷琴書世家,張銀霞的藝術生命始于父親病榻前的一諾。13歲那年,父親重病臥床,期許的目光落在她身上。“一定會把蘇北琴書唱好傳承好”,這稚嫩誓言,成了她一生的路標。
這樣帶著宿遷特有腔調的唱詞,不止為謀生,更承載著對父愛的回響與對藝術的赤誠。這份少年承諾,歷經七十載風雨,早已從血脈責任升華為文化使命——她門下弟子遍及蘇皖等地,更有南師大學子與登上央視舞臺的新秀。
心火不熄:曲藝之鄉的星光與傳承之光
2017年,宿城區申報“中國曲藝之鄉”的關鍵時刻,她的丈夫驟然病倒。病榻前,張銀霞緊握丈夫的手:“你別小看我,你沒完成的事,我一定要完成……你牽掛的是蘇北琴書,蘇北大鼓,只要我有一口氣,就會把這個事業撐下去。”翌年,宿城區成功獲評“中國曲藝之鄉”。這份榮光,化作了她對丈夫無聲的告慰。
丈夫離世后,她將未熄的心火投向更遠的未來。2017年,在她的積極努力下,蘇北琴書進校園活動火熱開展,面對講臺下清澈好奇的眼眸,她鄭重承諾:“只要你們想學、愿意學,我定會毫無保留,把我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八年耕耘,300多名學生在她悉心指導下登臺綻放,國家級、省級少兒曲藝展演的“優秀節目”獎狀是對她最溫暖的回報。
方言的根脈:在普通話浪潮中守護故鄉的聲音
在推廣普通話的環境下,方言傳承日漸斷層,但張銀霞老師始終堅守著方言的文化底線。帶著蘇北平原泥土氣的宿遷方言是琴書不可剝離的肌理,是當地百姓情感共鳴的密碼,是流淌在旋律里的“蘇北基因”。
“去中央電視臺演出時,朱迅也問我能不能說普通話,為什么只說方言?’我答:一來,我從小學藝,基本沒正經上過學,普通話確實不會;二來,這琴書的魂,就在這宿遷話里!蘇北琴書不能沒有宿遷的特色。”張銀霞談及方言,語氣斬釘截鐵,眼神灼灼。她深知方言式微的危機,面對自己的學生,她一句句地教授著淳樸的方言,一點點糾正他們的發音,讓純正的鄉音在年輕一代舌尖上復活,力求技藝最正宗。
“小學生用普通話唱一些正能量段子無妨,是推廣,”她對著實踐團隊的隊員解釋道,“但成年人唱的,真正的蘇北琴書,必須用方言!一個是方言是蘇北琴書重要的一部分,還有一個呢是不用方言老年人就聽不懂了,那就脫離了民眾喜聞樂見的行列。”
求新與守正:當傳統琴聲的融會貫通
張銀霞并非墨守成規者。她將黃梅戲的婉轉、淮海戲的潑辣、京劇的程式化身段,巧妙地融入琴書表演,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臺效果。1986年江蘇省戲劇大賽上,她憑借大膽創新一舉奪魁,將原本站定說唱的琴書,改為全場演繹式,賦予了更豐富的戲劇表現力。“戲唱的要熱鬧,要緊湊,要吸引人,”她講解道,同時配合著戲曲演員特有的靈動眼神和手勢,“比如戲里說要過一座山,那我就要唱出山這里有樹,那里有鳥,我是怎么過的,這才精彩,有新鮮感”。
當然,對傳統的改革創新不會一帆風順。“我姐姐就說我,這不對,”她回憶到,“但我還是堅持改了,后來領導和觀眾都特別喜歡,看到他們的神情,聽到他們的掌聲,我就知道我改對了。從此以后各種傳統的戲都開始改了。”
在技術革新的浪潮下,張銀霞老師也曾錄制唱片、制作磁帶、出版CD,然而面對當下短視頻熱潮,她卻異常清醒。“直播表演打賞,那是為了金錢,不是藝術。與其對著個手機屏幕唱,不如好好教學生唱好、練好。”
鄉音作弦,生命為歌
當采訪結束,南京財經大學“古運新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隊員們帶走的遠不止于素材。張銀霞立于琴前的身影,如同宿遷大地上堅韌的老樹,其以生命丈量文化傳承的步履,讓年輕的心靈真切觸摸到非遺血脈的搏動。她一生許下的四個承諾——對父親、對丈夫、對觀眾、對青少年——如同四根堅實的支柱,支撐著蘇北琴書穿越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如今,這錚錚琴音依然回響于蘇北大地的街巷阡陌與校園課堂。在一位七旬老人近乎燃燒生命的堅守中,在青年學子尋聲而至的接力里,一支永不熄滅的文化薪火正完成著莊重的傳遞,照亮著非遺傳承的漫漫長路。
三下鄉推薦
- 探脈牟鄉振興,青春解碼四興
- 來自鄭州大學商學院的程靖祎、張子茹、高可欣、張海燕、王科淞、楊萬里、李堯和胡錦捷組成的“鄉韻小分隊”于2025年7月7日奔赴鄭州中牟
- 08-26 關注:175
- 【三下鄉】岐黃薪火,非遺煥新
- 承岐黃之術,集非遺大成。非遺中醫藥調研實踐團立足時代發展,緊扣合肥市高質量發展契機,匠心打造以文化遺產傳承為內核的中醫康養旅游
- 08-26 關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