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筑牢治理“暖心樁”,山東農業大學學子赴社區躬身基層服務
2025年7月27日至8月5日,山東農業大學運河社區實踐隊王璐瑤、李文靜、孫統旭、王欣燦四名隊員,深入山東省濟寧市太白湖新區濱湖馨苑小區(山東京信物業項目部),開展了為期10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運河社區實踐隊”以“融入基層、服務社區”為目標,親身體驗物業服務的方方面面,從檔案整理、前臺接待、居民走訪到設施維護、公告宣傳、應急處理,全方位參與社區日常運行。
前臺窗口煉溝通,換位思考解民憂
在物業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運河社區實踐隊”隊員們全程參與了多項具體工作。前臺接待處,隊員們面帶微笑,耐心解答來電業主李大爺關于垃圾分類的疑問并進行記錄。十日前初上崗時的緊張感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從容與熟練。“從指引快遞柜到處理報修,甚至調解矛盾,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用心溝通。”隊員王璐瑤說。一次,面對因空調外機噪音問題情緒激動的業主,在物業經理王理想的指導下,隊員們迅速形成處理閉環:傾聽記錄、聯動維修、實時反饋,最終通過調整外機位置解決了問題。京信物業項目經理王理想評價:“同學們上手很快,特別是溝通中的換位思考能力,對化解矛盾非常關鍵。”
檔案海洋磨匠心,規范管理提效能
在物業辦公室一角,隊員李文靜和王璐瑤正全神貫注地進行檔案電子化錄入。桌上堆疊著2025年新入住的業主資料,他們需要將紙質信息精準錄入系統,并按“樓棟-單元-戶”分類歸檔。四人團隊采用“錄入-核對-整理”的分工模式,一周內高效完成了3棟樓的檔案梳理。物業檔案管理員李霞表示,電子化歸檔后,資料查詢效率提升了近40%,“學生們的細致規范為后續工作打下了好基礎。”
腳步丈量聽民聲 需求導向暖人心
跟隨社區網格員劉芳入戶走訪是實踐的重要環節。隊員們攜帶《居民需求調查表》,重點收集居民對綠化、停車、老年活動設施的意見。“小區路燈太暗,晚上散步提心吊膽。”3號樓獨居老人張桂蘭向隊員李文靜反映。這條意見被迅速記錄并反饋至物業項目部。三天后,小區主干道完成了路燈亮度調整。“沒想到孩子們反映的問題這么快就解決了,”張桂蘭笑著說。此次走訪共收集增設兒童區防護墊、定期清理樓道雜物等有效建議12條,均被納入物業整改計劃。網格員劉芳認為:“學生的參與帶來了新視角,幫助我們更精準地捕捉到居民訴求。”
瑣碎日常顯溫度 躬身實踐悟真知
日常工作中,隊員們的身影活躍在社區各個角落:暴雨后,孫統旭和王欣燦協助清理地下車庫積水;例行巡查時,王璐瑤仔細檢查消防栓壓力表;李文靜則配合保潔員勸導居民規范投放垃圾……這些瑣碎事務讓隊員們體會到物業服務的艱辛與價值。“正是這些日復一日的細節維護,才讓社區保持整潔安全,”隊員王欣燦感慨道。
十天的躬身實踐,讓隊員們對基層治理有了深刻認知。溝通能力在實踐中淬煉提升,團隊協作在任務中愈發默契。更重要的是,徹底顛覆了“物業僅是看門修東西”的刻板印象。隊員們認識到,物業服務是連接居民與社區的橋梁,是解決生活難題、維護公共秩序、傳遞鄰里溫暖的樞紐。山東農業大學運河社區實踐隊的這次實踐,不僅是用腳步丈量社區需求的過程,更是青年學子將知識轉化為服務能力、在基層治理中感知社會溫度的生動一課。
(通訊員 王璐瑤)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