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7月中旬,中國藥科大學“漠藥”團隊奔赴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開展以“治沙筑綠·藥潤沙疆”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師生們通過實地勞動、專業調研,探索沙漠生態治理與民族醫藥資源的結合點。
探訪科技治沙:荒漠變綠洲的智慧
實踐首站,團隊來到杭錦旗綜合博物館。在“人與沙”展區,草方格工具、滴灌帶等實物展品和“綠色英雄墻”上的故事,生動呈現了庫布其沙漠從“死亡之海”到綠洲的艱難歷程。在億利沙旱生灌木種質資源中心,科研人員介紹的“喬灌草1:8:1”治沙模式,以及針對枸杞、黃芪等耐旱藥用植物的育種研究,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科技賦能生態修復的力量。團隊成員還與當地治沙專家進行了交流,了解一線治沙工作的艱辛與堅持。
圖為實踐隊員和億利沙旱生灌木種質資源中心高級工程師張林合影。耿怡璇 供圖
守護黃河生態:汗水澆灌綠色防線
黃河流經杭錦旗段是生態保護重點區域。在庫布其沙漠北緣的黃河“幾字彎”攻堅點,團隊成員頂著烈日,蹲在滾燙的沙地上,仔細為楊樹幼苗除草。隨后,他們聯合杭錦旗青年突擊隊,在黃河灘涂開展凈灘行動,撿拾塑料瓶、廢棄包裝等垃圾。連續三天的護苗行動覆蓋約3畝地、維護樹苗1820株;四小時的凈灘清理面積達一畝。親身體驗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守護母親河、構筑綠色屏障的重要性。
圖為實踐隊員正在維護樹苗的場景。強柏達 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黃河凈灘行動的場景。陳輝 供圖
尋訪蒙藥智慧:千年傳承的療愈力量
蒙醫藥調研是實踐的另一核心。在杭錦旗蒙醫綜合醫院,濃郁的藥香中,隊員們近距離觀察形態各異的蒙藥材,聆聽專家講解其藥用價值及“三因制宜”(因人、因時、因地)的個體化調理理念,感受傳統醫學的獨特魅力。團隊成員還走訪了吉日嘎朗圖鎮衛生院,了解到蒙醫藥在基層醫療服務牧民健康,特別是在治療風濕、腸胃疾病方面的廣泛應用和良好效果。
圖為實踐隊員和杭錦旗蒙醫綜合醫院院長合影。夏潤柳 供圖
此次實踐行程緊湊而充實。中國藥科大學的師生們表示,通過親身參與治沙護綠、深入調研蒙藥,不僅拓寬了專業視野,更增強了服務生態健康與民族醫藥發展的責任感,未來將努力將所學應用于相關領域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