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鄉村振興時代使命,西南大學“三下鄉”重慶振陽小分隊于7月2日至6日,來到重慶市榮昌區峰高街道陽巖村,開展調研實踐活動。面對人才匱乏桎梏產業升級、數字化浪潮裹足不前、人口流失日益嚴峻的現實,這支年輕隊伍扎進村莊的肌理深處,以專業視角與實際行動,聯合村委會與村民,共同為這座村落探尋發展的新機遇。
圖為團隊全員在陽巖村村委會門口與村支書合影。朱文婕 供圖
初抵陽巖村,小分隊便與村委書記展開了一場深入長談。戶籍人口2700人,常住人口僅1100人左右,其中50歲以下的青壯年不足50人——數字背后是村莊的實際困境。除此之外,曾經支撐村民收入的麻竹加工廠已消失,生產鏈斷裂嚴重影響產業布局;歷史悠久的千秋酒廠,其銷售半徑卻走不出峰高街道;零工之家手工業生產線雖在運轉,卻僅限于組裝電子鍵盤等低附加值產品。“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團隊決意將足跡更深地印入村莊的脈絡。
翌日,團隊深入村中腹地,傾聽土地與人的真實脈動。零工之家車間內,四五名中年村民專心組裝電子鍵盤。車間負責人坦言,這是唯一的生產線,僅承接基礎日用品組裝,效益尚可但規模難以擴張,未來空間逼仄。在養鵝廠,榮昌鹵鵝的爆火帶來訂單的激增,但負責人也道出了新的擔憂:生鮮產品的嬌貴與物流倉儲的薄弱,限制了產品拓廣市場的腳步。在稻蝦共作的水田邊,負責人葉大叔的話語沉甸甸地落在隊員們心上:那套復雜的種養技術,對普通村民而言是實打實的門檻,增收并不容易。千秋酒廠老板的反饋則反映了諸多鄉土廠商的困境:“直播帶貨不是沒想過,實際很難搞得起來。”這樸素的話語,恰巧印證了團隊“人才短缺制約產業升級”“產業數字化程度受限”的核心判斷。村支書那句“曾因技術門檻放棄直播帶貨”,成為橫亙在團隊心頭的一道待解之題。
圖為“零工之家”員工們在流水線上工作。朱文婕 供圖
面對陽巖村發展困境的難題,振陽小分隊為它量身規劃了兩個發展計劃。
第一個方案,是從無到有構建起電商平臺的“陽巖甄選”直播計劃。團隊構思創建專屬抖音賬號,讓麻竹采收、稻蝦共作、貝貝南瓜制作的各類美食,都化為吸引流量的生動畫面。更關鍵的是,方案瞄準人才痛點:篩選村內敢闖敢試的年輕創業者,同時引入外部有生力量,進行系統化直播技能培訓。計劃嚴選鹵鵝、土雞蛋、手工咸菜、高粱酒等極具地方辨識度的農特產品,構建嚴格的品控體系。從0到1的搭建,正是從人才破冰到產業破壁的精準發力。
第二個方案,源于安陶古鎮走訪所帶來的靈感——有效利用村內零散資源,整合出一條“勞動教育+文化傳承”的特色研學路線。清晨,帶領研學學生前往弟子規文化院體驗當地濃郁家風文化;隨后深入麻竹基地,體驗竹林間的采收辛勞。下午,零工之家電子元件組裝的專注與稻蝦共生田的生態智慧,則為學生們構筑出現代與傳統交織的勞動圖景。這條路線巧妙串聯三處特色院落,讓閑置文化資源與生產場景轉化為可觸摸、可參與的活態課堂。
7月5日,凝聚團隊心血的《陽巖村鄉村振興實施計劃書》正式遞交村委會。方案獲得高度認同,村委書記當場承諾大力支持:協調特色農產品貨源,落實直播場地,并著手細化前期電商運營安排。令人振奮的是,“弟子規文化+勞動體驗”的研學構思被村委視為后期特色小院建設與整體發展的重點方向,其文化內核與教育價值得到了充分認可。
圖為團隊成員與陽巖村村支書進行深入訪談。朱文婕 供圖
7月5日,凝聚團隊心血的《陽巖村鄉村振興實施計劃書》正式遞交村委會。方案獲得高度認同,村委書記當場承諾大力支持:協調特色農產品貨源,落實直播場地,并著手細化前期電商運營安排。令人振奮的是,“弟子規文化+勞動體驗”的研學構思被村委視為后期特色小院建設與整體發展的重點方向,其文化內核與教育價值得到了充分認可。
實踐雖告一段落,振陽小分隊為陽巖村注入的動能卻持續奔涌。名為“swu振陽小分隊”的抖音賬號已然啟航,與村鎮聯合發布的多條投稿正悄然積聚人氣。隊員們制作的宣傳視頻與Vlog,如播撒的種子,在更廣闊的網絡空間持續為村莊發聲。未來,振陽小分隊將持續關注鄉村動態,保持學村互動,為電商平臺運營以及研學活動設計的后續計劃長期助力。(通訊員 王霏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