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訊)2025年7月20日至28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稷心育禾禮泉行動隊”師生一行9人,深入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昭陵鎮,開展了為期九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秉持“稷心為民,育禾興邦”的初心,將學科知識與鄉村實踐緊密結合,通過扎實的產業調研,為當地支柱產業升級注入了青春動能,完成了一次富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實踐探索。
深挖產業痛點:從“豐收”到“增收”的轉型之困
禮泉縣昭陵鎮地處關中平原與渭北旱塬過渡帶,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優質的葡萄、蘋果等經濟作物產區。行動隊首周聚焦產業調研,足跡遍布昭陵鎮的多個行政村與農業合作社。
隊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與果農同勞動、共交談。他們發現,盡管當地葡萄等作物連年豐收,但農民增收仍面臨嚴峻挑戰。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種植模式傳統,對水肥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存在資源浪費與面源污染的風險;二是產業鏈條較短,多以鮮果銷售為主,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大,缺乏深加工以提升附加值;三是銷售渠道單一,仍高度依賴傳統客商收購,新興電商營銷能力薄弱。
“我們種的‘戶太八號’葡萄甜度很高,但今年收購價被壓得厲害,好多鄉親賺不到錢,心里著急。”一位種植大戶向隊員們道出了無奈。這一情況引發了團隊的深思:豐收并不等同于增收,打通從生產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至關重要。
獻策智慧農業:科技賦能激活發展新動能
面對調研發現的問題,資環學院學子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課堂所學應用于實地。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隊員們利用資源環境科學專業知識,對土壤墑情進行了初步檢測,并向農戶推廣了節水灌溉與水肥一體化的理念,提出了滴灌系統升級的初步建議,旨在幫助農戶“節本增效”。
針對銷售難題,團隊迅速行動,開展了“電商助農”直播實操培訓。在合作社現場搭建起簡易直播間,由團隊成員親自示范,從賬號搭建、鏡頭表現到產品賣點提煉,手把手教農戶如何將手機變成“新農具”,把直播變成“新農活”。一場為期兩天的試點直播,成功幫助當地合作社線上銷售葡萄數百斤,雖數量不大,卻為村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播下了數字經濟的種子。
成果與展望:構建校地合作長效新機制
九天的實踐短暫卻充實。“稷心育禾禮泉行動隊”的付出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一份數萬字的《關于禮泉縣昭陵鎮特色林果業發展現狀與優化路徑的調研報告》已遞交當地鎮政府,為產業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持。
帶隊老師、資源環境學院王小平教授總結道:“這次實踐不僅是一次鍛煉,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同學們在服務鄉村中深刻理解了國情、農情,強化了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我們期待能將此次實踐的成果轉化為長期服務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
此次“三下鄉”活動,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子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他們用腳步丈量鄉土,用智慧服務鄉親,用熱情澆灌希望,真正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在鄉村振興偉大征程中的橋梁作用,為禮泉縣的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智力賦能+產業振興”的可持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