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課”搬進社區!滁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三下鄉”活動讓思想落地生花
以行踐學,讓思想在社區落地生根。
“以前總在課本里學習總書記的思想,這次親手清理社區垃圾、和居民聊環境變化,才真正懂了‘改善民生、建設美好家園’不是一句口號。”實踐團隊成員馮舒暢在調研日志里寫道。活動以“行走的思政課”為核心,前期通過成立策劃小組、對接社區場地、招募志愿者、制作150份環保宣傳冊,為實踐筑牢基礎。活動期間,團隊提前1小時布置場地,劃分簽到區、任務領取點與成果展示區,成員們以小組為單位,重點清理社區樓道雜物、公共區域垃圾等衛生死角,不放過墻角、綠化帶等易被忽視的區域。過程中,專人跟拍記錄實踐瞬間,“環保小標兵”評選環節更激發了大家的參與熱情,原本散落垃圾的花壇、堆積雜物的樓道,經過兩天集中清理變得整潔有序。“看到孩子們頂著太陽撿垃圾,還幫我們把樓道里的舊家具搬下樓,社區環境亮堂多了!”水岸帝景社區居民王阿姨笑著說。團隊還同步開展調研,收集居民對社區衛生管理的意見,為后續提出整改建議積累一手資料。
知行合一,用行動繪就實踐答卷。
7天實踐中,團隊不僅聚焦“環境美”,更著力推動“治理優”。針對清理過程中發現的垃圾分類設施不足、衛生巡查不及時等問題,成員們結合社區實際,提出“增設分類垃圾桶”“建立居民-志愿者聯合巡查制度”等建議,已被社區采納并納入后續治理計劃。同時,團隊對接環衛部門,落實垃圾清運車輛與分類回收點,為社區衛生管理建立長效保障。“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的理念,也在實踐中融入每位成員心中。負責數據整理的曹俊亮說:“每天結束后整理垃圾清運量、居民反饋數據,看著數字變化、社區變美,真切感受到勞動能解決真問題,這種成就感比任何獎勵都珍貴。”活動收尾時,團隊為優勝小組頒發證書,收集成員反饋,并在3日內完成圖文總結,通過官方渠道分享實踐成果,讓更多人看到青年學子的社會擔當。
初心如磐,讓青春與時代同向同行。
“這次實踐不是終點,而是我們踐行初心的起點。”團隊指導老師童志揚表示,滁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通過“三下鄉”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基層,在服務民生中深化思想認知、增強責任意識。
據了解,水岸帝景社區是滁州學院已建社會實踐基地,此次活動進一步深化了校地合作。實踐結束后,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將把實踐中收獲的責任感、行動力帶回校園,未來繼續參與社區服務、環保宣傳等活動,以青年之力助力社區治理,讓青春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綻放光彩。
三下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