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源和”力量助電池,分類知識人人知
為引導青年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在實踐中提升服務能力,7月上旬,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源和”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武漢,開展了為期八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由12名學生組成,依托學校在汽車工程、新能源領域的學科優勢,以“調研電池認知,普及科學知識”為核心,通過分層采訪、互動科普、成果梳理等形式,深入了解不同群體對電池知識的認知現狀,既為基層科普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撐,也彰顯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
“源和”實踐隊始終秉持“分工協作、精準發力”的原則,在八天實踐中構建了“全員策劃、分組執行、匯總分析”的工作模式。從前期調研方案的設計、問卷內容的打磨,到中期不同群體的分層采訪,再到后期數據的整理與成果轉化,12名隊員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形成了高效的團隊合力。其中,實踐隊專門安排一天時間,由4名隊員組成調研小組,針對兒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三個群體開展電池知識專項采訪,通過差異化互動設計與默契配合,完成了一次覆蓋廣泛、內容詳實的基層認知調研。
圖為“源和”團隊成員進行采訪陳奕文攝
為確保采訪兼具針對性與實效性,實踐隊提前三天進行專項籌備,12名隊員共同參與方案設計,最終確定“分層調研、精準互動”的思路。針對兒童青少年群體,團隊設計了“電池知識競答”環節,題目圍繞日常所見的干電池、玩具電池展開,如“遙控器里的電池用完后該扔到哪個垃圾桶”“能不能把電池拆開來玩”等,同時準備了卡通貼紙、文具等小獎品,兼顧趣味性與知識性;對于中年人,聚焦家庭電池使用習慣,設計“生活場景提問”,如“家里的手機電池用到多少電量充電最合適”“電動車電池老化后如何處理”等,側重了解其對電池安全與回收的認知;針對老年人,則以“日常經驗交流”為主,詢問“家里常用哪些電池”“是否知道廢電池不能隨意丟棄”等基礎問題,結合生活案例進行引導。籌備期間,4名調研小組成員反復演練采訪話術,其他隊員則協助篩選題目、準備獎品、測試記錄設備,通過全員參與確保調研方案落地。
調研當天,4名隊員按“2人一組”分成兩個小隊,同步開展采訪工作,彼此呼應又各有側重。第一小隊負責兒童青少年群體,在社區活動中心設置臨時互動區:一名隊員負責主持競答,用親切的語氣讀出題目,如“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玩具車里的電池如果漏液了,還能繼續用嗎?”;另一名隊員負責記錄答案、分發獎品,對回答正確的孩子及時鼓勵,對認知有誤的則用“電池漏液就像生病了,再用會傷害玩具哦”等簡單語言糾正。兩人配合默契,主持的隊員根據孩子的反應調整語速,記錄的隊員則適時補充互動,讓原本緊張的采訪變成輕松的游戲,孩子們積極舉手參與,僅1小時便完成20余人的有效互動。
7月10日上午,實踐隊抵達黃陂區社區活動中心后,宣講環節由兩名隊員主導,其余隊員在旁輔助配合。主講隊員以“電池的秘密”為主題,結合實物展示生動講解不同電池的特點和用途,從家用遙控器里的干電池到新能源汽車上的動力電池,用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孩子們理解。講解到廢電池危害時,隊員們通過“土壤污染對比圖”“小動物生存環境”等案例,讓孩子們直觀感受隨意丟棄電池的危害。過程中,輔助隊員適時舉起對應電池實物配合展示,還不時用眼神和手勢與主講隊員互動,提示調整節奏,確保孩子們聽得懂、感興趣。
圖為“源和”團隊成員進行科普宣講陳俊杰攝
作為以汽車、新能源為特色的高校,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始終重視通過社會實踐推動“知行合一”。“源和”實踐隊的此次調研,不僅填補了基層不同群體電池知識認知的一手數據空白,更精準開展科普宣傳,將高校的專業資源轉化為服務基層的“靶向力量”。通過團隊協作完成的調研成果,既反映了當前群眾在電池安全與環保方面的認知現狀,也為社區、企業提供了改進科普工作的參考,實現了“調研—反饋—服務”的閉環。
圖為“源和”團隊成員在黃陂青少年空間合影
八天的實踐中,“源和”實踐隊用協作的力量證明,青年學生能夠通過精準調研與專業服務,成為連接高校與基層的橋梁。此次活動既是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實踐育人”理念的生動體現,也彰顯了學校在新能源科普領域的社會價值。未來,學校將繼續鼓勵學生以團隊協作之力,深入基層開展調研與服務,讓專業知識真正扎根社會、惠及群眾,為推動綠色生活理念普及貢獻高校智慧。
三下鄉推薦